以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导游是伴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成长的职业。导游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旅游业繁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旅游业作为一个传播美好、传递幸福的行业,导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应急应变能力,对保障旅游者安全快乐出游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极个别导游的不规范、不文明行为引起游客的不满和投诉,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研学游、低价游欺骗诱导暗藏陷阱位列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第四位。甚至一些极端舆论还出现了对导游“污名化”倾向,这对导游的职业发展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导游的职业素质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每一个游客体验和感受,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需一大批优秀导游。4月1日起新版国家标准《导游服务规范》(以下简称“新版标准”)正式实施。这无疑是对当前导游服务水平提升的一次有力推动。它不仅体现了国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行业监管的决心,也映照了旅游市场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对于进一步规范导游服务行为、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引领导游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是以标准化进一步规范导游服务行为。标准化的核心在于制定和实施统一、有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新版标准规范了相关表述,更新了导游服务能力要求,优化了导游服务内容要求,增加了出境游领队服务要求及突发事件和常见问题的处理等内容,这些准则和规范涵盖导游的职业操守、服务流程、语言表达、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标准化规范,可以确保导游在提供服务时遵循相对统一的标准,减少服务质量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加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标准围绕新时代旅游业的新变化、新业态、新需求以及对导游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新增“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价值观要求,新增“引导旅游者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增加出境游领队服务特别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跨境旅游的相应服务。这些不仅会进一步促进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也将对今后导游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积极作用。

  二是以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导游工作的本质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标准化是保证导游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新版标准对迎客、交通、住宿、用餐、游览、购物、文化娱乐和送客等服务都作了详尽要求,可以有据、有序、有效改善和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新版标准完善了导游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机制,提出在旅游行程结束后,应对导游服务能力、服务表现、入出境服务进行评价,对突发事件和常见问题处理情况进行评价,并设计了“导游服务评价表”,便于操作、评价、反馈。

  新版标准建立了导游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强化导游服务监管,定期对导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确保导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一方面,加强对导游服务的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对游客的投诉进行及时、公正的处理,对违规导游进行严肃处理,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此外,新版标准还对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常见问题也提出了基本的处理方法,规范了长期困扰旅游企业的面对意外突发且不可控事件时的处理程序,可以较好地保障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导游等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是以标准化进一步引领导游成长发展。新版标准除了指导、评价、监管导游服务过程,也为导游职业生涯成长与发展指明了路径。新版标准要求,导游应不断总结、交流带团经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而获得更高的职业等级。

  实际工作中,导游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沟通协调、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促使导游在职业行为上更加成熟和规范,也会成为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新版标准明确了导游职业发展路径,提升了专业素养要求,为导游提供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成长方向,鼓励导游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旅游知识、服务技能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使他们职业发展更有目标和动力。这对于激发导游的学习成长主动性,无疑是有利的。

  新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旅游企业和导游对新版标准的接受和使用程度。新版标准是推荐性而非强制性标准,各地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旅游企业、导游的沟通,实施新版标准时,应充分听取企业和导游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和导游提供更多培训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逐渐适应新版标准,从而更好地理解、接受和使用。

  二是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导游服务可能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合格的、高素质的导游数量紧缺,需要充分尊重地域差异性,因地制宜推进新版标准的实施。

  三是灵活性和创新性。旅游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游客的需求和期望在不断变化。因此,导游服务行为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导游工作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加强正面宣传,让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导游知晓,让社会各界了解;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导游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问题,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来源网络,侵删)

以人工智能提升博物馆数字化供给效能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越发实现跨领域、跨任务、跨模态的创新应用。随着数字技术与博物馆融合的日益深入,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供给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博物馆数字化供给体系

  博物馆数字化供给是深度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博物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等核心功能,创新博物馆线上线下融合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博物馆保护、管理、服务能力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当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供给体系可以归纳为三个层级。

  第一,基于数字技术实现馆藏文物数字化。即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储存、分析和处理,对建筑、景观、环境的形式、结构、装饰等信息进行全面精确再现,从而为文物复原、重现、共享和再利用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博物馆数据库资源整合、开发和转化。使用虚拟现实、3D视觉、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构建虚拟漫游系统,通过互联网和各类智慧终端为观众提供远程访问、线上参观、语音导览、定位导航等“触手可及”和“即开即用”服务,为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研究和教育活动提供多元场景。

  第三,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与系统集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AR/VR/MR、图像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搭建从保护、修复到展览、展示再到教育、传播的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赋予博物馆“智能大脑”,实现博物馆管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

  存在一定不足

  我国博物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刚刚开启,在文物数字化采集、展示和管理等领域还存在一定不足。

  第一,观众行为测量和统计尚不精确。当前博物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跟踪观察等方式了解观众参观情况,以此推测观众喜好。但是,观众的主观意愿往往会受到现实环境、认知错位、他人干扰、博物馆疲劳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使得对观众行为的预测产生不确定性,导致对观众需求和行为的测量统计存在较大误差,使得博物馆数字化供给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

  第二,信息管理系统缺乏集成能力和兼容性。当前部分博物馆同时使用多套信息管理系统,而不同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导致采集数据无法进行实时通信和业务协同,形成信息“孤岛”。而且,一些博物馆的信息管理系统仍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手动调控,需要博物馆开放时段保持常态化人员值班调度馆内各项资源,反映出信息管理系统的顶层架构和后台部署的集成能力不高。

  第三,数据格式标准不一阻碍资源共建共享。当前,不少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数据处理标准。以藏品管理为例,如何“分类”“计件”“定名”各有说法,出现了藏品综合管理软件繁多的现象,导致藏品数字化进程越快,大范围、高效率的共享越困难,不利于检索操作、共享传播,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优化决策。

  第四,多元化个性化深度需求难以满足。除国家博物馆及省属博物馆积极探索数字化建设外,我国大部分县市级博物馆展览还停留在简单实物陈列和图文展示的层面。部分已实现视频演示、电子讲解、文物数字建档的博物馆,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大多按固定程序预先设定或制作,没有建立观众与博物馆信息的实时、动态、深度交互,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和有效反馈,整体智慧化水平有限。

  提升效能的路径

  人工智能推动博物馆数字化供给效能提升,不仅需要升级博物馆线下实体空间的供给容量和能级,而且应当创新拓展博物馆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方式,可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

  第一,接入:锚定目标观众实现精准传播。优化大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掌握入馆观众的实时位置和行为轨迹,包括在每个展厅驻留的方位和时长、分布的密度、热点区域的人流数量、对相邻区域同等级展品的关注程度、参观过程中的人际互动、随机参观路线形成的综合趋势等。通过机器学习和算法机制,获取观众对于实体空间、展陈内容、社教活动的认知反馈、情感倾向和真实评价。此外,将现场客流规模及其分布与网站、微博、微信号、APP等数字化终端使用情况进行自动比对,为实现精准传播提供依据。

  第二,服务:“人机共生”增强泛在化体验。融合虚拟漫游、交互展示、智能导览、知识图谱等多种技术,实现更具沉浸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机互动”和泛在化服务。例如,将人脸和语音识别技术融入智能导览员和聊天机器人;结合室内无线网络和定位技术提供智能地图,优化观众的参观路径;利用传感器和AR技术将步行路线、终点坐标与实时位置结合;嵌入自然语言模型和语义网络分析手段,构建全链路、全景式的文物知识图谱,提高馆藏检索能力和展陈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开发:践行社会参与和大众共创。与不同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将社会力量引入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授权和交易体系,解决传统博物馆文创开发力度不足、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实现大众的“零门槛”参与,拓展数字文创的使用和社交价值,提高数字文创的传播效应,形成数字化消费新场景。进而沉淀为博物馆的数字资产,推动博物馆数字藏品和新型文创业态升级,开辟跨时空参与、个性化交互、定制化消费、自主学习体验等多种可能性,提升博物馆数字化供给的普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四,管理:建立智慧中枢促进系统协同。进一步实现博物馆海量数据的自动分类与处理,强化管理中枢和系统协同。例如,通过智能问答系统实现展示平台的内容即时变换、参观数据实时更新、各系统数据的自动交叉分析。将博物馆内各业务流程统一接入智能问答系统,以大语言模型处理各项管理指令,实现操控指令的高效输入与接收,提高管理系统的集成能力和兼容性,推动博物馆更有效率运转。

  第五,共享: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解决数据格式标准不一、阻碍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在确保文物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与合理流动。一方面,可以在文博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关联重构以及治理等环节制定统一标准,确保人工智能可知、可用、可控、可塑。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博物馆数据云服务体系,实现分布式储存,采取生产闭环、消费开环模式,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加大文物数据资源开放力度,激活数字文物的价值。(来源网络,侵删)

景区导览的数字化与智慧化,带来旅游体验的升级

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景区导览作为游客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信息传递、文化解读的重任,更在提升游览品质、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景区导览

景区导览的核心功能在于为游客提供精准、详尽且实时的游览信息。传统的纸质地图或导游讲解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深度游的需求。而现代科技赋能下的导览系统,凭借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让信息获取变得轻松便捷。游客只需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或专门的电子讲解设备,即可获取景点介绍、路线导航、活动预告等全方位资讯,甚至包括实时交通、天气状况等实用信息,游览过程高效有序。

智慧导览

景区导览的重要工具——无线讲解器,可以深度解读文化内涵、增强游览体验。专业的语音讲解、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使静态的景观变得生动鲜活,帮助游客跨越语言与知识的障碍,深入理解历史背景、艺术风格、科学原理等深层次内容。一些高端讲解器还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无缝融合,如重现古建筑原貌、揭示自然奇观成因等,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游览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无线讲解器

景区导览对于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实现智慧化管理具有显著价值。一方面,自助式的导览服务可以有效分散客流,减轻人工导游压力,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收集和分析游客使用导览系统的数据,景区管理者能精准把握游客行为习惯、兴趣偏好,为产品优化、营销策略制定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景区竞争力。

一对多讲解器

作为现代旅游服务的重要载体,景区导览服务以高效的信息传递、深度的文化解读以及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推动作用,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游览方式,不断提升旅游体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大助力。

“简述中国”,深层互联简牍博物馆线上博物馆上线

日前,由深层互联全力打造,甘肃省级博物馆——简牍博物馆线上博物馆正式上线,面向公众全新开放。

虚拟展厅

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简和木牍上记事,合称“简牍”。甘肃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20世纪以来共出土6万余枚简牍,其中汉简居多,占全国汉简总数一半以上。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省级简牍类专题博物馆,坐落在甘肃省兰州市,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在馆内共有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书于简帛四大基本陈列,千余枚珍贵简牍原件走出“深闺”走进人们的视野,生动展现两千多年前灿烂中华文明和丝路盛景风华。

深圳市深层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全景导览技术,实地取景拍摄,再通过360度无缝、无死角拼接,高清还原场馆实景,线上参观如身临其境,周边景致、场馆结构、展品陈设等都清晰历历,是简牍博物馆的数字镜像孪生。

数字展馆

多种参观模式自由切换

线上展馆可以通过手机端和PC端参观,有两种参观模式:导览模式、漫游模式,即自动参观和手动参观,用户可视喜好自由选择,不同模式可以随时点击切换。

导览模式为智能自动参观模式,类似跟团游,真人语音模拟讲解员引导游客参观,游客无须手动操作,全程跟随观看即可,但可以随时暂停、选择其他展厅,来到感兴趣的展品时,还可以点击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各类热点展开深入了解,此时系统将自动切换到漫游模式。

在自动导览模式下,舒缓而生动的语音会陪伴游客全程,将展馆的历史由来、特色展品、文化脉络等等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为游客展示简牍博物馆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的多彩画卷。

漫游模式为游客自主参观探索,类似自由行,通过电脑鼠标或手机触控,游客可以控制参观的进度,调整前进的方向和观看的角度,还可以随意切换展厅,选择浏览特定展品,拉近距离放大显示,或点击展开图片、视频等各种热点观看展品的详细介绍。

漫游模式下,参观全程可控,自主性、互动性和参与感更强,游客可以尽情探索,深入发现文物展品隐藏的“彩蛋”。

线上展馆

多媒体热点丰富呈现

无论是导览或漫游模式,进入任何一个展厅,都会有真人语音讲解,介绍展厅的定位与功能。除了语音导览讲解之外,重要展品还会嵌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或网址链接等热点,供游客深入了解展品信息,相应的图标会醒目地浮现,点击即可弹出。

宣传片、文献、书法等等都是线上简牍重点展示的对象。线下实地参观可能无法看清的内容,在线上展厅得以近在眼前、立体地清晰呈现,观展效果更生动逼真。支持无限回放和分享到社交平台,也是实地参观无法比拟的。

链接的热点支持自定义,如引导游客前往官网,或者跳转到特产与文创平台,选择心仪的礼品带回家,从而与产业产生深度链接,拓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线上博物馆

不熄灯的线上博物馆

线上展馆是线下展馆的数字复刻,是展馆和景区的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线下展馆构成了一体两面,互为补充。

不打烊的线上展馆,可24小时访问,结合丰富的多媒体表现方式,能产生许多线下参观无法获得的效果。游客如游戏闯关一般,随时随地踏上探索之旅,不受时空限制,不必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也无须节假日跻身拥挤人潮,参观过程更自由,更具主动性和趣味性。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数字馆中,我们可以透过考古者的视角,以百年前的敦煌发现为起点,全景式的了解丝路上简牍纪实,寻找简牍考古的历史源头,见证简牍研究如何在百年的历史演进中,成为国际显学。让我们一同走进“简牍时代”,探寻书写在简帛上的古代中国。

移步甘肃简牍博物馆数字馆:数字简牍

跟随无线讲解器,踏上研学之旅

学习,贯穿了我们一生,让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不断深化对自我的认知。现代研学,作为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间的桥梁,不仅限于学生的求知之旅,更在毕业之后的职场中。它不仅能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拓宽视野,更可能带来丰富的人脉资源与商业机遇。而在这个过程中,无线讲解器,与研学活动有着天然的契合。

无线讲解器

无感出行,无线讲解器的轻量赋能

作为现代智慧导览工具之一,无线讲解器以科技创新之力,颠覆了古代学者负重游学的传统模式,现代研学轻松而便捷,参与者得以无负担出行。它的轻量化设计,如IndoorLink发射器仅重32克,接收器11克,带来如同空气般无感佩戴体验,极大减轻了旅途的压力。而灵活的充电方式、持久续航力以及简便的操作界面,能让人秒速上手,运维快捷省心。

一对多讲解器采用先进的数字无线通信技术,彻底告别了传统扩音设备带来的噪音污染。强大的实时降噪功能,即使在机器轰鸣的车间,讲解声音也清晰可闻。此外,远距通讯能力确保无论讲解者与听众相隔多远,都能准确传达信息,保证讲解流畅性的同时,避免掉队可能引发的人身财产问题,实现安全往返。

一对多导游讲解器

跨越限制,全龄友好的一对多讲解器

无线讲解器以全龄友好的特性,满足了研学各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人体工程学设计,柔软亲肤的耳挂,能够适应各种耳型,特别适合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即使在奔跑嬉戏中也能稳固佩戴。对于听力较弱的长者与儿童,特制的大喇叭、HIFI级复合振膜及无震感不入耳传音技术,既加大了音量,又避免了对耳膜的伤害,确保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损伤听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线讲解器具备跨越语言障碍的能力。通过与翻译设备或副讲解翻译员的连接,无论是身处异国他乡,还是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团队,都能够实现无障碍交流,大大提升了研学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一对多讲解器

如今,研学已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无线讲解器如同一位智慧向导,伴随我们在万卷书海与万里征途间穿梭。它见证了我们在风景名胜、博物馆、知名学府与世界名企中的每一次成长与历练。真正的学习,既在书本中,也在行走间,既在学校课堂,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

从高冷到受捧,博物馆热如何“保温”

  走进博物馆聆听历史故事,通过沉浸式展览与文物“亲密接触”,将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带回家……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热捧,越来越多的人将博物馆作为必去的“打卡点”,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热门场馆常常一票难求。曾经“高冷”的博物馆缘何成为热门“打卡地”?博物馆应如何接住“热度”,让文物更鲜活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年轻游客成博物馆游主力军

  近日,北京的大学生张雪拿着精心准备的册子,开启了她的博物馆盖章“打卡”之旅,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每一枚印章都承载了博物馆最亮眼的文化元素,每个博物馆都让我收获满满,在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中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古人的生活。”她说。

  有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去逛它的博物馆。当前,像张雪一样爱上博物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以线下“打卡”、线上分享体验的方式“解锁”不同城市的博物馆,探寻历史文化的足迹。

  近两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暑假、节假日期间,不少热门博物馆客流爆满、一票难求。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8天里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

  “去年,来南京的游客超过2亿人次,其中3448万游客走进了南京市的各家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2023年接待游客近370万人次,其中10~39岁的游客占七成以上。”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从全国其他博物馆发布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出,年轻游客已成为“博物馆游”的主力军。如国家博物馆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675.7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游客占比61.81%。

  “文博看展、国风国潮等成为新风尚,体现了当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同时也说明博物馆正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元的叙事方式,变得越来越有看头了。”宋燕告诉记者,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南京市博物总馆近几年开发设计了“探秘六朝”“考古六朝”“荟识六朝”“六朝风物”“典籍里的六朝”等适合不同年龄段观众的社教课程,将馆藏文物展览与历史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我们要继续提高服务能力,以更丰富的形式为观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让博物馆更贴近大众生活。”

  各类创新元素让博物馆更加亲民

  全息投影技术让“文物”悬浮在柜中,使游客触手可及;AR、VR体验装置复现古代场景,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穿越时空……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博物馆以全新的展陈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和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近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的消息吸引了众多文博爱好者的关注。“新馆开馆当天接待观众5000人次,大家普遍反映新馆气派壮观,从外到内都散发出厚重的殷商文化氛围。”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向记者介绍,“新馆不仅设有4个专题展览,还推出‘又见天邑商——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全景式展示商代在政治、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都邑建设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将文物、文献、甲骨记载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相结合,透物见人见事,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商文明的魅力。”

  当前,不少博物馆通过各类创新元素一改往日“高冷”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出圈”。如各类文创产品创意满满,甘肃省博物馆丑萌的“马踏飞燕”玩偶,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等都收获了大批粉丝。龙年伊始,不少博物馆推出全新的龙元素文创产品,也深受游客欢迎。一些博物馆还推出了互动性很强的活动,如手工制作、夜游、探秘等。在洛阳博物馆,游客可以在数字馆内用编钟创作乐曲,也可以通过体验“剧本杀”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我们还可以与影视、游戏等行业合作,联合制作相关作品,让文物故事以多种形式走入大众视野,通过文创产品研发将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总之,博物馆创新就是要通过多元化、智能化、体验化手段,使文物和历史不再局限于封闭的展柜之中,而是真正成为大众触手可及、心有所感的生活组成部分。”赵清荣说。

  中小型博物馆也会有意外惊喜

  博物馆热度不减,也给大型博物馆带来预约难的困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博物馆预约难问题时提到,我国除了大型博物馆还有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内容丰富独特,也很精彩,到中小型博物馆看一看,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近期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也为我们博物馆带来大量客流,特别是周末,日均入馆约4000人,以亲子游客居多。”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志愿服务队副队长于沐彤说,“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各式各样的动物标本,感受大自然之美,也可以感受自秦到清不同朝代文物的独特风格。尽管我们这里规模不大,但是很受小朋友欢迎。”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6565座。其中除了大型博物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坐落于各城市、乡镇的中小型博物馆,它们往往独具特色,小众却新奇有趣,成为满足游客文博游览需求的重要选项。

  宋燕认为,这些博物场馆应立足于自身的藏品特色和当地历史文化底蕴,一馆一策,设计制作让观众看得懂的展览,还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增加优质服务内容,如阅读空间、休闲茶吧等,为公众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

  如何让这些不算特别热门的中小型博物馆也有一定的竞争力?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补齐服务短板,提升硬件品质,更要彰显地方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有效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破解各类博物馆“冷热不均”的现状。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尽管中小型博物馆在规模属性、藏品基础、人才队伍、综合影响力等方面都与省级以上综合型博物馆存在较大差距,但它们在唤起乡土记忆、贴近百姓生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小博物馆主题类型多样,是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历史发展、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抓手。(来源网络,侵删)

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提升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文化追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环境下,国潮的复兴唤起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应更好地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在博物馆工作中,讲解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如何抓住当前“博物馆热”的时代潮流,切实提高博物馆讲解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和作用成了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的现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为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博物馆讲解服务概述

2022年,国际博协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讲解员作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媒介,起到沟通与桥梁的作用。其以文物展览为依托,对策展思路及文物信息进行总结提炼,运用语言艺术和讲解技巧与观众进行直接的知识、情感交流。讲解过程中讲解员除了要熟知文物及展览的相关信息,讲解词设计中还应包含自身的知识筛选与再加工,以确保与观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由此可见,讲解作为博物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服务质量直接决定公众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和对博物馆的满意度。

综上,“博物馆讲解是以陈列展览和文物展品为依据,由讲解人员对讲解内容进行提炼,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能等,直接有针对性地向观众进行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的教育活动。”博物馆陈列展览本身是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直观教育作用,策展人在布展时很难兼顾所有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观众需求和理解能力,加之实际布展中的种种限制,展览很难将策展人的思路完整呈现,因此这些不足需要利用讲解服务进行弥补。恰当讲解、导览的展览才是策展人想要带给观众的最终呈现,观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展览的内涵,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连贯起来,成为系统的理性知识,从而达到博物馆的教育目的。当然,针对专家学者、博物馆爱好者的讲解还能使讲解人员得到更多反馈意见和知识补充,这也为讲解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当前博物馆讲解服务现状

(一)观众结构及服务需求的多样化

有关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的讨论由来已久。我国自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博物馆与普通市民间无形的门槛被打破,越来越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发展也从初始时以研究和收藏为主要目的转变为现今承担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使命。”由于观众结构的多元化,人们所期待的讲解服务也不尽相同,例如,专业人士和博物馆爱好者往往需要更深层次的讲解和交流探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观众则可能无法理解艰深晦涩的讲解用语;成年人关注的或许是展览的宏观设计,以期得到系统化的知识,而未成年人则可能会被某一件或几件具体的文物吸引,收获一些令他们记忆深刻的知识点,获得一个轻松愉悦的参观体验;本地市民在参观博物馆时已经有了一些对当地文化知识的积累,而外地游客参观博物馆常常期望通过陈列展览了解当地的文化风貌。除此之外,博物馆每年也会接待大量的外宾、儿童、残疾人等特殊观众群体,他们需要的讲解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与普通观众不同,这也为博物馆讲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讲解内容空泛、形式千篇一律

博物馆讲解服务首先要适配不同观众群体的参观需求,现阶段国内博物馆讲解服务存在讲解内容单调空泛,缺乏内涵和创意的问题。一方面,讲解员在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时,往往无法及时在接待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快速判断观众的文化层次和参观需求,仅仅依靠千篇一律的讲解词来应对所有观众,交流互动少,做不到因人施讲。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互动,观众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讲解员的单向输出,遇到感兴趣的或有疑惑的展品时,参观行为只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了解文物内涵和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博物馆内通常会设置多个展厅同时陈列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展览,讲解员在接待观众之前往往缺乏对不同展厅间参观路线的设计,在接待观众时,如何迅速识别观众类型、明确观众需求、合理选择或依据观众实际情况调整参观路线,更高效地组织观众参观也是当下博物馆讲解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讲解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与讲解员的专业素养水平息息相关,讲解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多语种讲解能力、掌握多形式的讲解技能。展厅讲解时需要讲解员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极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优秀的讲解员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能够独立完成讲词撰写工作,讲解词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讲解服务的最终呈现效果。讲解员只有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讲解风格量身定制讲解词,才能从根源上避免讲词千篇一律、讲解员本身一知半解,观众难以汲取到知识的现象发生。现阶段,国内博物馆拥有文博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的讲解人员数量较少,具备多语种讲解能力的讲解员相对缺乏,能针对残障人士进行手语讲解的讲解员更是凤毛麟角。讲解员讲词撰写能力、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不到位,讲解员专业素养不足,等等,直接影响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参观体验。

(四)语音导览、云导览设置有待改进

目前,国内博物馆大多设置了语音导览系统,与人工讲解相配合可以弥补人工讲解场次安排和导览路线设置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参观需求。但在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自助导览设备讲解内容单一、互动性和实用性不强等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个别地区博物馆自助导览设备的技术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无法自由选择讲解语种,没有开发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相匹配的专属App,无法与手机定位或微信小程序联动收集观众参观数据等;云导览配备不全,设置也往往缺乏文物藏品数字化信息,且导览内容刻板教条,无法激发观众的探究欲,观众参与感较差、互动性不强。

三、提升博物馆讲解质量的思考

(一)充分了解观众需求、设置多种参观路线

面对当前博物馆观众结构多元化、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讲解员应根据展览内容的类别、参观时长或者展览楼层分布等设计不同的参观路线,充分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预设多个版本的参观路线以供选择。例如:按照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进行分类,目前我国博物馆可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不同种类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的设置上也有所不同。以综合性博物馆为例,陈列展览有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有文物展厅和文化展厅、有国内外巡展和特展,讲解员在设计参观路线时应根据常见观众类型及其需求设置多种不同的展厅搭配,基本陈列搭配巡展和特展、文物类展厅结合文化类展厅,以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参观路线选择。除了传统的展厅通讲以外,讲解员也可考虑挑选内在联系较强的文物进行重点讲解,如当互有联系的文物处于不同展厅的不同展览中时,讲解员可考虑设置不同专题讲解路线以供观众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固有陈列展览的限制。同时,讲解员基于自身对文物的了解,完成对展览的再加工,能够增进观众对文物内涵的理解。

(二)创新讲解形式、丰富讲词内容

讲解员在进行展厅讲解时不应拘泥于固定的讲解形式,讲解员的单向输出不利于激发观众对文物的深入思考。好的讲解员不在于教会观众什么,而在于帮助观众整合碎片化的知识从而系统地学到了什么。讲解员在面对观众时应以引导设问、探讨交流替代教育。为了更好地建立文物展品与观众间的联系,讲解员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的讲解方式,设置互动交流和观众体验环节,拉近观众与展品的距离,在聊天交谈中了解观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向观众传达文物知识。针对未成年观众,讲解员可以根据观众的兴趣点在展厅中进行某种文物品类的专题讲解,不必拘泥于展览的宏观设置,而是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用讲故事的形式和未成年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将同一品类的文物串联起来,激发未成年人的思考和参观热情。针对专家学者则可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多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学习,从提问和对谈中积累更多的文物知识,从而进一步充实讲词内容。

(三)加强业务学习、重视讲解员的全方面考核

对博物馆讲解人员的学习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提高讲解员的思想素养。讲解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应注重思想教育,激发讲解员对文博事业的热情与热爱,培养讲解员的工作责任感,激发讲解员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加强对文博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鼓励策展人、馆内研究人员定期深入一线进行示范讲解,并对讲解员讲解进行考核纠错,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讲解员对展览思路的理解,补充文物展品的背景知识。讲解员在日常工作中也应积极主动研究馆藏,由表及里、深入地挖掘文物信息。其次,博物馆方面应多组织讲解员参加学术讲座,开放图书室并鼓励讲解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将所学知识融入日常讲解当中。三是重视讲解词撰写能力的训练。每个讲解员都应具备一定的讲词撰写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语言习惯,撰写具有个人特色的讲解词,从根源上避免博物馆讲解千篇一律的现象。四是强化讲解员的语言训练。声音训练是讲解员的基本功,良好的发声方式不仅能带给观众更好的听觉感受,也有利于讲解员保护嗓子、节省体力。注重普通话练习和多音字训练,针对非播音相关专业的讲解员,博物馆方面应安排专业的发声培训课程,开展语言训练,注重讲解表达时的亲和力、感染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五是讲解礼仪、服务态度的培训。讲解员作为一线服务人员,要有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举止,着装、体态都应规范,讲解过程中的态度、眼神、语气、语调也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讲解呈现。六是补充方言、外语、手语等针对特殊人群的讲解培训,以扩大博物馆讲解的服务面。

(四)优化语音导览、云导览设置

语音导览系统帮助博物馆实现展出内容“数字化”,打造线上博物馆,实现展厅展示、展品语音讲解、游览路线规划、博物馆信息传递等内容。随着观众参观需求的逐步提高,博物馆导览设备也应加速更新,例如,增设展馆和展厅平面图及参观路线示意图、增加多语种导览功能、补充文物数字化信息、在常规导览词外补充延伸文物故事、收集参观数据并在观众参观结束后自动生成看展报告等。除了固有导览设备的升级,博物馆也可选择搭建智慧导览平台,通过二维码设置,达到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获取一对一智慧导游讲解服务的效果,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改善观众参观体验。同时,博物馆可以扩大云导览覆盖的展厅范围,并将线上云导览的专属访问链接设置在公众号自定义菜单、公众号文章、博物馆官方小程序中,以期为观众提供多个线上访问入口,进而方便观众自主进行选择。

四、结语

讲解是博物馆教育中最核心、重要的一环,讲解员直接面对观众,讲解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体验。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增强讲解员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重视讲解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参观服务,才能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社会文明。(来源网络,侵删)

研学中的无线讲解器,从美国中学生的中国之旅说起

刚刚过去的3月,作为中方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项目的新一批“友好使者”,24名美国中学生开启了为期11天的中国研学之旅,无线讲解器则是旅途中重要的讲解工具,为此次跨国探索注入了活力与便捷。

无线讲解器

无线讲解器,与研学的高度契合

无线讲解器与研学具有天然的适配度。它强大的一对多团队管理功能,确保了行程的高效组织与同步沟通,还能避免走散的风险,保障学生们安全往返。

目前,市场上讲解器最远通讯距离已经能够达到400米,并且信号稳定强劲,穿透力、抗干扰力强,即使空间结构复杂,存在跨越层、架空层或者障碍物多也无碍,信号不会明显衰减,成员不必紧随也能听清讲解,从而减少拥挤,参观更自由有序。

无线讲解器自带降噪,能充分胜任户外研学场景。IndoorLink讲解器还能动态屏蔽环境噪音,智能降噪,只留清晰的讲解人声,即使置身嘈杂场所也无惧。

有别于使用廉价降噪芯片的讲解器,IndoorLink音质饱满生动,不会因为压缩过度而失真、刺耳。

一对多讲解器

适合孩子们的一对多讲解器

讲解器多为单耳佩戴,收听老师讲解的同时,可以很方便地与同学们交流互动。IndoorLink讲解器特别支持左右耳切换,能照顾到左耳或右耳听力不适的学生,同时减轻单耳长时间佩戴的压力。

适合孩子们的讲解器,要求材质柔软舒适,佩戴稳固不易脱落,能充分照顾到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IndoorLink采用无震感不入耳传音技术,放大有效音量的同时,还能减少对耳膜的冲击,久戴不伤听力,很适合少年儿童体质。

而在国际研学中,具备翻译功能的讲解器就很必要。通过连接翻译机,或者配置翻译员副讲,讲解器可以实现即时翻译功能,通过设置分组翻译模式,还可以像国际会议一样,启动多语种的同声传译,轻松跨越语言交流障碍。

团队讲解器

小小的无线讲解器,有着大大的不凡。它是领队老师的好助手,也是学生们的温暖“耳伴”。但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通过连接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它还能获得外延内涵的无限延伸。更多可能,我们一起期待。

逛展览、赏民俗、知历史 清明假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故宫内春花盛放,与红墙黄瓦相映成趣。在午门,游客拾级而上。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展”3个内容各异又相互关联的展览。古老文明的瑰宝跨越山海,与观众共赴一场历经千年的文明之约。

  博物馆是承载历史、凝结记忆的文化场所,清明节又素有抚今追昔、感念先人的文化内涵。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市民游客也借此假期走入身边的博物馆、纪念馆,感知历史脉搏、涵养文化自信。

  目不暇接 博物馆展览精彩不停

  出土于伊朗的拉杰瓦迪纳彩龙纹釉砖,其风格和元代青花瓷器上的龙纹如出一辙;出土于陕西法门寺地宫的刻纹玻璃盘,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文化的密切交流……午门这三大展览各具特色,经由“历史之遇”展串联,连缀起丝绸之路上重要文明有声有色、有形有意的历史长卷。

  “以前只是觉得文物很精美,带有异域风情。这次来看展,让我知道了文物背后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明交流故事。”观众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

  春天,万物欣欣向荣。故宫文华殿日前也迎来了新展“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通过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大约200件文物精品,展现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于近日上新,“圆明园——清代皇家园居文化”特展日前开幕。展览通过190多件绘画、书法、器物、烫样(立体建筑模型)及图样等文物,重现“万园之园”圆明园昔日风采。展览还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呈现“圆明三园”的建成过程,展示圆明园从繁华到消逝的历史变迁。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表示,圆明园记录了中国辉煌的历史和沧桑变迁,此次展览极具文化及历史意义,期望香港市民和内地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能由此加深对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认识。

  “文字之都”安阳推出“大邑商·夜安阳”博物馆夜游开放活动,包括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在内共六个场馆都将开放时间延长至夜晚。其中,殷墟博物馆增加千张“零元票”,每日前1000名预约的观众可免费参观;安阳博物馆则在4月4日晚推出甲骨文书签体验活动,游客可动手拓印制作一张甲骨文书签,感受甲骨文字的魅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为此次夜游活动打造了“一片甲骨惊天下”青少年主题展览,主要介绍甲骨文的发现、传世、发掘以及甲骨文记载内容等,引导孩子们探寻汉字的演变历程。“希望青少年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更好地了解甲骨文,了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冯明慧说。

  传承习俗 丰富活动突出节日内涵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融汇了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个假期,许多文博机构依托自身馆藏文物资源,推出许多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让清明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放风筝是清明节普遍流行的习俗之一。名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描绘了小孩子在春天里放风筝的情景。辽宁博物馆在4月4日上午推出“巧手绘纸鸢”活动,现场观众动手画风筝,共同感受春天的节日乐趣;内蒙古博物院将春日研学游从馆舍延展户外,在大黑河畔风筝节,看万千纸鸢乘风起,传承风筝制作的非遗匠心。

  4月5日上午,在天津博物馆一层,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明诗会”拉开帷幕。诗会以经典诗词对话馆藏文物,带领观众领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诗会中还设置“飞花令”挑战赛,体验古人春游盛会中传统对诗游戏的乐趣。还有趣味诗词互动游戏“文物诗心”对话,用诗词作为对话古今的钥匙,让观众了解文物与诗词的内在联结。

  北京地区的文博场所将于清明节推出98项展览和文化活动,邀市民体验节日传统。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在假期期间每天上下午将各举办一场智化寺京音乐展演,观众可以在古寺中聆听传承500多年的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北京民俗博物馆推出古代趣味运动会,通过射柳比赛、投壶大赛、牵钩之戏等游戏体验,让观众感受传统节日游艺的乐趣。北京艺术博物馆于清明节当天推出“物上记忆:思忆清明”二十四节气体验活动,邀请观众以万寿寺玉兰花为纹样,制作传统木艺版画,学习传统刺绣技法。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希望广大文物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人民网)

2024,深层互联第二代IndoorLink领夹式无线讲解器面世!

新年之初,每一步都举足轻重。2024开年之际,资深讲解器厂家深层互联重磅推出第二代IndoorLink领夹式无线讲解器,各项性能指标全线升级,成为新的行业标杆,一经面世即引起巨大反响。

2023年2月,首代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发布,以解放双手、剪断束缚的鲜明辨识度,引领了时尚讲解新潮流,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中,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好评如潮,受到中国好导游陈婷等倾力推荐。

团队讲解器

历经300多天精心打磨,第二代领夹式讲解器带来重大升级全新发布。在延续首代的时尚造型及可靠性能基础上,新一代讲解器软硬件系统全方位提升,运行更流畅丝滑,打造无死角的使用体验。

无线讲解器

RangeBoost技术加持 通讯倍距提升

第二代领夹式讲解器采用深层互联RangeBoost技术,信号更强劲,穿透力和穿墙能力大幅提升。实测表明,与第一代相比,穿透力提高80%以上,强抗干扰,无惧串频。无遮挡情况下,最远通讯距离从200米扩大到400米,而在有遮挡的场合,通讯距离也从50米提高至100米左右,实现倍距提升。

远距通讯之下,参观导览不必紧随,无惧掉队,更自由随性,同时保障带团效率与安全。同步优化了结构设计,发射端口移到上方,有效防止误触及遮挡。

声学大师调校 演艺级原音再现

二代领夹式升级采用专业拾音元器件,并率先引入大师级声学工程师精心调校,从发射端到接收端全链路优化,对标演艺级舞台原音,高度还原人声,不吞低音、尾音,纯净无杂、无底噪,高清音质及丰富细节,实现声音与情绪的无损表达,感染力充沛,可以胜任音乐、舞蹈教学等有专业音质要求的场合。

一对多讲解器

无震感传音 大音量不伤耳

在使用13mm定制大喇叭和HIFI级复合振膜的基础上,第二代借鉴定向声原理,运用无震感不入耳传音技术,音量显著提高80%,无惧嘈杂拥挤环境,且高音柔和,久戴不伤耳,能同时照顾到年长者、孩子们等听力较弱的群体。

超低延迟 声音如影随形

与首代相比,二代延迟时间显著降低60%以上,声音传递如影随形,延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具临场感的参观体验,即时通讯,不吞低音、尾音,可满足影音同步的进阶要求。

灵活快充 续航更持久

新一代领夹式讲解器续航更持久。发射器工作时间从首代的5小时显著提升40%,接收器工作时长更是从8小时提升到20小时,达到150%,充电速度也提高50%,多种充电方式可灵活选择。在户外无充电条件下,或长时间讲解场合,第二代讲解器能完美免疫电量焦虑,参观旅途再无后顾之忧。

左右耳切换 人性化关怀

更多人性化关怀一一实现。新一代接收耳机支持左右耳切换佩戴,不再局限于右耳,用户可自由选择舒适的佩戴方式。同步优化了充电箱箱体设计,由直立式放置改为侧倾式,空间进一步加大,拿取更方便。

导游讲解器
十佳好导游杨员虹使用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工作中

智慧导览专家深层互联全栈技术支撑,不断建设品类齐全产品线,目前已经扩展到领夹式、头戴式、手持式、迷你手持等多种讲解器类型,覆盖参观导览、会议监听、同声传译、研学旅行、舞乐教学等各领域需求,多项指标保持行业前列,有力地引领和推动了行业发展。

创新不止,精益求精。应用户需求而生,站在更高起点上,全新升级的第二代领夹式锁定更强大内核、更完善功能,以颠覆传统之势,定义2024讲解器行业新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