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古往今来 从贵族专享到大众文化

  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课堂。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反映了人类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发展从功能及空间设计方面都有表现。哈德逊《博物馆社会史》一书中翔实介绍了博物馆的历史,并且探讨了其发展方向。

  博物馆顾名思义是展出物品的场所。根据其实际应用场景的功能定位可分为: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类别。早期的博物馆并不具有现代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公众性,常以个人为代表,服务的对象相对而言较为小众。1989年9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再次修订,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藏、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是迄今国际上较通行也相对稳定的博物馆定义,它着重强调了博物馆的公共性、服务性、非营利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

  对于西方博物馆名称的来源,在学术界认为它来自于希腊神话,公元前283年托勒密王朝把宝物放在缪斯神庙中,到了17世纪 Meusin变化成为Museum,就是现代博物馆的专有名词。而在中国,人们认为“博物”一词最早出自《山海经》,在周、秦时期出现了陈列文物的场所,例如皇宫、祖庙和武库等,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博物馆的萌芽。

  西方博物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世纪以前的博物馆研究,主要是皇室贵族或富商巨贾专门享用的社交场所;第二阶段自18-19世纪开始,博物馆成为大众文化机构;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博物馆开始被视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机构,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博物馆自身与社区的关系,从观念上彻底发生转变。

  第一座对外开放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是私人收藏向社会展览类型的博物馆,也是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早期的博物馆主要服务对象是贵族,主要功能是收藏和展示,并不向民众开放,同时也不会为民众传播知识和承担教育的功能,更不是公众活动的场所。

  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博物馆由面向小部分群体到面向大众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发生变化,其功能和理念也在改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立的博物馆是基于理想假设,即人们可以从展出的实物中获得知识和教育。在美国,继1773年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之后,各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波士顿自然博物馆(1830年)、史密森尼学院(1846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870年)等。

  以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为开端,频繁举办的世博会为博物馆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世博会筹办、举办期间或者结束之后,利用相关资源包括场馆、展品、人员、盈余、技术甚至理念等创建新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生态现象。直到今天,博物馆与世博会的这种内在关系仍在延续。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怀疑展品自身清晰传达消息的能力,从而带来了博物馆功能的增加,即通过借助物品之外的教育方式完善博物馆的信息传达功能,并且丰富其教育性。

  早期西方国家对博物馆的探寻始于16世纪,大多数是以博物馆本体为主要研究对象。1566年荷兰昆齐贝提出博物馆是向公众展示的陈列;1656年《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馆目录》在伦敦出版,1727年尼克利乌斯出版著作探讨关于博物馆的藏品分类管理和补充。1837年克莱姆发表了第一部博物馆史论论著《论德国科学和艺术藏品的历史》,对博物馆的历史进行了详细阐述。

  19世纪后期,彼得·韦尔戈在《新博物馆学》中提出关注博物馆在经济、政治、社会多重压力下的定位和发展,阐述了“博物馆、人工作品的意义”“艺术博物馆中参观者的体验”等问题,促使博物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新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此影响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博物馆类型,例如生态博物馆等,同时对传统博物馆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0世纪,沙伦·马斯汀尼在《博物馆研究手册》中指出了博物馆不仅具有教育性,同时也兼具商业性。因此在这一时期博物馆完全进入到社会化领域,成为社会发展中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在21世纪时,珍妮特·马斯汀在《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中阐述了21世纪藏品变化的面孔,后博物馆的体验音乐计划,批评型博物馆的参与者、访问虚拟博物馆和作为学术研究和机构认同的博物馆档案等观点。发展到现代社会,博物馆的功能在逐渐增加,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参观者之间的交互关系。

  博物馆的服务群体更加广泛,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功能性,并且博物馆的设计也随着功能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卡雷斯·布洛特编著的《博物馆建筑新概念》介绍了多个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博物馆设计案例。2012年4月,IBM公司和卢浮宫博物馆合作,该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简化维护流程的同时大幅改善实时运作的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重要资产的安全,提高了卢浮宫的管理水平。

  如今博物馆更加趋向于智慧化、复合化,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发展,博物馆的存在形式日趋多元化,表现为形式、功能、空间和运营模式等各方面的发展,以达到对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博物馆与城市的有机结合,以及其公共职能的扩大化、社会化和服务化,同时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有趣动态的博物馆是互联网模式下的新模式,以全新的姿态追赶时尚潮流。藏品要“动”起来,可以是手机网页浏览的三维体验;可以是博物馆之“物”本身可点击、可旋转;可以是博物馆物之基础上配以卡通或含有故事情节的动态影像;可以是开发具有博物馆底蕴的手机App之游戏、购物。数字化设计使博物馆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网络,侵删)

博物馆导览极简史!VR手机导览的终极形态!

今天,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了很喜欢的展品,看完展品边上的文字介绍后,意犹未尽地用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开始学习该展品更多多媒体导览内容。我们做这一系列动作自然而流畅,应该从未想过,关于博物馆导览本身,就是一件堪称文物的存在,有一个长长的故事可以说。

01

博物馆和导览相生相成

自博物馆诞生伊始,讲解导览就随之诞生。

公元前530年,新巴比伦国王的女儿恩尼加尔迪公主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恩尼加尔迪-娜娜博物馆(Ennigaldi-Nanna’s museum),这个位于伊拉克济加尔省的博物馆遗址出土了一个圆柱形泥墩,三面都有文字说明,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物说明牌。

刻有三种语言的讲解泥碑

公元前290年,托勒密一世为纪念亚历山大大帝兴建了亚历山大博物馆(Mouseion at Alexandria),馆里就配备学者和工作人员,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高峰时多达上千人。

无独有偶,在同一时期的华夏大地上,也出现了这一职业。

周代就开始设置“春官”一职,专管收藏王室祭品与宝物,兼职向王室及大臣讲解介绍,可谓我国讲解服务之滥觞。

现代历史上,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于1906年设置了专门的讲解人员,称为“讲师”(Docent),向参观者讲解陈列品的名称,性质,时代等相关知识,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从此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开始设立专门人员从事这一服务。

以收藏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我国第一个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创始人张謇先生,在1905年向清政府建议设立帝室博物馆时,就提出“遴选视察员、招待员,用为纠监导观之助”。

中国第一个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949年7月7日,新中国前夕第一座人民博物馆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开馆之初,就成立讲解组正式招收讲解员。

如今的辽宁省博物馆及其讲解服务

当这些人类文明的圣殿之火第一次被点亮的时候,讲解服务都像圣殿祭祀一样应运而生。由此可见,讲解导览服务是博物馆诞生之初就伴生的重要职能,承载着博物馆传播教育文明的重要使命。

02

从泥碑到多媒体,导览形态的进化

上文已经提到,导览讲解的最早形态是圆柱形的泥碑,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讲解说明。文字讲解是出现最早,迄今也是使用范围最广泛最基础的形态。伴随着人类识字率的不断上升,文字讲解导览服务为博物馆传播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工语音讲解导览出现也很早,从最早的只为王公贵族和专业人士服务,到现在普及为所有游客服务,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博物馆重要的导览讲解服务载体。

如今人工语音讲解依然广受欢迎

而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导览讲解也开始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1957年罗斯福总统去世后,总统故居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其遗孀埃莉诺·罗斯福每天都为参观者讲解,渐渐力不从心,于是有人提出用发明不久的录音机将讲解词录下来,参观者自行收听即可,电子语音导览技术就此诞生。1959年,美国凤凰城历史博馆(Phoenix Museum of History)投入使用了第一代语音导览器录制了讲解内容的磁带录音机。

早期磁带式录音导览设备

198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作,引入了录音导游器,开创了中国语音导览的先河。

1988-故宫博物院 录音导游器

语音导览本身的载体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从最早的磁带式录音机,再到后来的便携式CD随身听,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又陆续出现了mp3、mp4载体的语音导览设备。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普及,通过手机软件(APP,小程序等)使用导览的形式收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Mp4式电子讲解器

与此同时,各种形态的导览形式也百花齐放,从展现形式来看,各种大屏多媒体展示形态,VR,AR等新应用形态遍地开花;从交互形态来看,互动导览,定位导览等方式也提升了导览的体验,让游客不再千篇一律被动接受信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在线导览,云导览成为可能,观众不再需要身处博物馆,全球各地都可以享受博物馆的导览内容。

线上博物馆(文旅绿码

03

博物馆导览 路在何方

遍数目前各类导览形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谁会成为主流的导览形式呢?

人工讲解导览更专业,内容由专业人士提供,可以避免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但是对于馆方来说,存在人工成本和培训成本过高,无法标准化的问题;对于观众来说,也有成本高,要排队,不够自由等等弊端。所以人工讲解导览势必会无法规模化网络化普及。

目前主流的导览讲解器,内容也由专业人士提供,可以相对避免人工讲解导览的弊端,但是也存在成本高(投放成本和维护成本),数量也有限制,要定点取还等问题,疫情状态下也有卫生方面的问题。

目前主流的博物馆讲解器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而手机vr导览,正在逐步取代导览讲解器,成为更有生命力的导览形态。

手机vr导览,可以较好的解决导览讲解器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添加更多的展览形态如多媒体,互动游戏等等,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观众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享受导览内容。

(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