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语音导览,进入亚米级定位新时代

亚米级定位,即定位精度误差在1米以内,使位置数据服务达到了实时误差率更低。在语音导览自动化领域,从米级到亚米级的定位跨越,为展品讲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做到精准定位实时感应,自动讲解如影随形。

深层互联

亚米级定位:精准讲解的新高度

亚米级定位,凭借在1米以内的微小误差,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服务,成为领先业界的定位技术。这种技术的日常应用场景便是汽车导航。传统导航在车辆进入辅路后仍以主路作为参考,或在多个分岔口提示“右前方行驶”时难以选择正确车道。而亚米级的高精度定位,让导航能精准识别车道,尤其在复杂路口提供高精细引导,提升用户体验。

这一突破性技术,如今也应用于展厅、展馆和景区,为自动导览讲解精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展品的自动讲解位置只能按展区识别,进入展区范围后自动触发语音讲解,误识别与误触发率高,经常眼前所见和耳边所听并不一致。有了亚米级定位技术,讲解点的间距可以精确到1米以内,达到展品级。这个精度的提升,使得展品之间的讲解,从【展区级】跨越至【展柜级】,可以准确展现更多展品,让每一件文物的故事都能被细细倾听,实现博物馆文化的有效传播。

博物馆导览

深层互联:语音导览巅峰之作

致力于智慧语音导览领域多年,深层互联投入巨资研发,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亚米级高精度自动讲解的功能。该技术将自动讲解点位的间距,从展区的3~5米缩减到展柜内展品之间约1米,从而彻底颠覆了博物馆展陈讲解的方式。

深层互联自动讲解耳机,便是这一技术的杰出代表。这款设备可以挂在耳朵上,采用360度可旋转的非入耳式人体工程学设计,使用卫生、舒适。系统自动识别游客定位,实时向游客推送语音讲解,支持切换13种语言,游客无需手动操作即可自动收听。同时,耳机还可以对接景区导游的广播系统,包括播放欢迎词、安全提示、注意事项、背景音乐等,实现了多种需求的实时管理。

自动讲解耳机

全能集成:多功能讲解器的惊艳表现

另一款明星产品“多功能讲解器”,则进一步彰显了深层互联在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它同时适用于自助导览和人工导览,游客只需携带一种设备,即可在不同导览方式之间自由切换,满足多样化需求。

自助语音导览模式下,游客可根据自身位置自动接收到精准的语音讲解。而在人工导览模式中,无需更换设备,讲解员通过无线麦克风实时讲解,游客佩戴耳机收听。设备还具备强制模式切换、一键播放功能、团队呼叫、分组管理和预警等多项团队管理功能,有效提升了团队导览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科技赋能:博物馆语音导览的未来

无论是自助导览还是人工导览,深层互联的技术创新都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旅游注入了强大动能。通过科技手段,传统展馆和景区得以提升游客体验,减轻工作人员负担,提高服务满意度,实现口碑与引流的多重收益。

新时代博物馆讲解的文物活化理念与技巧

在我国占比最高的历史类博物馆中,文物一直是展陈体系的重点,“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随着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如何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成为当代博物馆人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典藏文物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她的灵魂,而讲解员则是掌握灵魂的人。”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讲解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随着观众需求的多元化,如果继续满足于过去照本宣科式的固有方式,不仅无法给观众带来知识和情感的滋养,削减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信心,更会使博物馆逐渐丧失专业性和独特性,最终影响博物馆的社会公信力与品牌形象。创新优化讲解理念与技巧,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让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以鲜活姿态与观众对话,是新时代博物馆讲解的应有之义和不懈追求。

一、博物馆讲解文物活化理念的内涵

作为客观、真实的文明物证,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无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历史、艺术或科技价值,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历史记忆、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文物,绝不是静止的古董,它是活着的历史,既要保护文物安全,也要让文物‘下凡’,走入百姓生活。” 展览作为博物馆最核心的产品,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博物馆学术研究成果最直接的社会效益转化,通过展览,许多深藏在博物馆库房里的文物得以走上展线,进入观众的眼帘,让观众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但现实状况是,虽然展厅中有展板、多媒体辅助装置、模型、沙盘、半景画等,可以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例如历史背景、器物年代、尺寸、质地、器型、装饰纹样、出土地点等,但对于大多数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而言,本身不具备相关学术背景知识,得到的只是信息片段,依然很难真正读懂文物,了解文物的深层价值内涵,甚至最终也无法充分领会展览的核心思想和策展人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产生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这就导致博物馆知识传播效率大打折扣。讲解员作为沟通展览与观众的桥梁,如何将文物讲“活”,立足文物,而又超越文物,意义重大,也充满挑战,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文物本体信息

基本物理信息是基础,视觉的直观描述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步,除了引领观众仔细观察欣赏文物的外在关键特征、细节性亮点外,成分、工艺、功能、使用者身份、科技考古检测数据等也值得关注。其二,弄清文物来源,如果是传世品,认真了解其入藏经过、流转的故事,是否与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民族气节有关,如果是考古发掘品,要掌握其出土地点、遗址属性、自然风貌、出土时具体位置、器物组合、墓主身份等,正如方向明所说,通过科学的考古手段获取的出土物,以及其所在的出土环境(context),是历史类博物馆最大的对象和价值。

(二)文物关联信息

国内文物展览主要分为艺术品展览模式和历史考古类展览模式,无论哪一种,文物的附加信息资料,即文化背景都是不容忽视的。精品文物固然是重要的信息传递节点,也是重点讲解对象,但日常生活用器、工艺品,货币、甚至生产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描摹着人民大众最鲜活的生活和生产画卷,即便是残缺品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些是由于地下埋藏环境的侵蚀,有些可能是人为所致,也许代表着某种特殊的文化习俗,或者某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所以新时代的文物讲解,深入挖掘物人关系是重中之重,透物见史,透物见人,运用系统化和整体性思想,复原古人生活方式、精神世界、族群文化,探秘古代社会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古代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宏大背景,才能揭示出历史的抽象本质。

( 三 ) 文物价值阐释

可分为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两个维度。弗里曼·提尔顿认为博物馆阐释是“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应该是通过原始物件、亲身经历以及丰富的媒介手段,达到启发、揭示价值、意义和关系,而非仅仅将客观事实简单化地告诉观众”。历史性是博物馆讲解必须坚守的原则,记录历史,才能更好地观照未来,引导观众触摸历史,感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强大生命力,见证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性则是指讲解必须具备现实意义,历史的滚滚长河遥远而又陌生,要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读懂历史,解锁与古人心灵对话的密码,需要将讲解历史文物与映射现实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观照世俗生活,感悟人生智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历史的亲近感,与文明深切相拥,用文物涵养情怀,为未来凝聚力量。

二、博物馆讲解的文物活化技巧

(一)讲解的学术性与通俗性

考古学家汤姆森(ThompsonM.W.)指出,考古学家对考古证据的阐释是初级阐释,而以普及为目的,将这种考古阐释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公众是为二级阐释。博物馆讲解也是同样的道理,毋庸置疑,讲解一定要有坚实的学术支撑,否则只能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但拘泥于现成稿件的程式化讲解,或是照着展板读的讨巧做法,远不能满足新时代观众的文化需求,久而久之会造成“讲解员厌讲,观众厌听”的局面。讲解的学术性不仅是展览内容和学术观点的简单传达,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即根据展览大纲、讲解文本和学术资料,将专业知识有效分解、验证、提炼、联结、积聚、重构,对重要知识点可进行适当拓展。讲解员的学术素养和前瞻眼光是决定性因素,这一点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和自我修养。

另一方面,基于考古类型学的器物描述往往采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这种风格用于编写考古发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或是会议、讲座、录制视频等场合固然无可厚非,用于博物馆讲解则不合时宜,显得古板、枯燥又乏味。博物馆学习与学校教育不同,是一种非正式的自由学习,是在博物馆特定空间中自主探索、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的学习,文物作为博物馆独有的资源,是激发公众深思、唤醒公众情感、实现意义建构的绝佳“教材”,让观众在自然、舒适、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感知文物承载的中华文明力量,讲解文本的设计非常关键,在保证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生动、更感性、更柔化的表达方式,介于书面与口语之间的语言形态,转变成公众所能理解的知识和信息,再进行输出。

(二)信息的“解码”与“编码”

信息解码,是对文物及其相关信息深入解读,提取其中重要知识点,信息编码则是按一定逻辑进行梳理整合,把重点文物、人物、事件编织到新的情境和秩序中。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其一,面对海量文物信息,如何合理取舍?据《2022 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 2000 年的 12 秒,下降到了 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则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 150次,平均每 6.5 分钟看一次手机,在网络时代专注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当观众走进展厅,如果讲解员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和知识盲点,彼此间的游离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笔者认为,信息取舍可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文物本身内涵的深浅,即是否有“看点”,虽然现代公共博物馆早已告别了“珍奇柜”时代,但瑰宝重器确实更吸引人们的目光,促进美学层面的享受,蕴藏的信息量也更丰富;二是预估观众的接受度,基于考古学 / 历史学的某些信息,对研究人员可能非常重要,但在面向观众的阐释和展示层面,可感知性、趣味性和触动性不强,可以酌情舍弃,否则反而会造成观众的厌倦和无所适从;三是抓取文物与展览主题的高匹配信息,讲解文物不必也不能事无巨细,有些要细讲,有些以器物组合的形式讲,有些则点到为止,紧扣亮点和热点,有的放矢,才更可能激发观众的共鸣与共情。

其二,信息的组织和编撰。当代博物馆展览的类型日益多元,不同展览采取的传播策略也各有千秋。有以文物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为诉求的“审美型展览”,也有尝试用讲故事的表达方式传递观点、践行教育职能的“叙事型 / 主题性展览”,且后者日益占据主流,严建强指出,20 世纪80 年代起传统博物馆展览模式开启了“由物到事”的革新,实物展品不再仅仅是欣赏的对象,也不再是博物馆展览中唯一的陈列要素,而成为故事叙述系统中的要素之一,扮演着故事叙述中物证的角色,即“信息定位型展览”。不过虽然策展人有清晰的理念和逻辑构思,但囿于很多现实因素,理想化的展览效果通常很难达成,大部分观众获得的信息依然是碎片化的,讲解员的任务就是串珠成链,确定讲解原则,理清讲解思路,根据主题合理构建讲解框架,对观众进行真实、清晰、客观、完整的历史叙事。把握好讲解比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其与展览主题高度契合,以此推动展览逻辑线的发展。

(三)“观众视角”的多元阐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飞速增长并呈现多元趋势。约翰·H. 福克认为,与身份相关的需求和兴趣是影响个人参观博物馆体验的主要因素,但博物馆现实也在改变和塑造个人参观体验。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强化博物馆专业知识传播能力,增加观众的参观受益,是博物馆人努力的方向,当讲解活动从“展品视角”转换成“观众视角”,意味着博物馆日益走向多元和包容,开放与共享。

博物馆语境下的多元阐释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因人施讲。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必须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面对各种人群都能演绎恰如其分的文本,面对学生,通过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般的方式,有效区别于学校教学方法,以博物馆视阈的关注点讲述文物故事;面对老者,可以多从国家和民族记忆的视角展开,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联结,以物润心,以情动人;面对专家学者,切忌泛泛而谈,可以独辟蹊径以学界热点和争议问题切入,将展览线索和文物内涵娓娓道来;面对公务人员,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精准亮出展览最核心和最精华的部分,深度阐发重点文物,有效回应特定参观需求。

其二,多角度。在博物馆化的过程中,文物的生命历程大致分为“考古发掘品—藏品—展品”三个阶段,入藏时“原生语境”会丧失,走上展线则面临“再语境化”的问题,伊恩·霍得指出,实物的“文本”必须面向众多的“阅读”和“解释”,在博物馆讲解中,文物就是实物的“文本”,切忌简单化和片面化,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剖析文物的多维度信息,从功能、技艺、审美、科技、外交、政治、军事、人文等方面探寻价值,聚焦个性化特征,运用发散性思维,文物在历史时空中的形象会更立体、更生动。

其三,多学科。一方面,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艺术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已经广泛介入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在策展领域,多学科视角并存的方式对于刻画历史图景、揭示历史本质、丰富展览意涵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博物馆讲解需要在“历史叙述 + 器物赏析”的模式基础上,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知识,渗透最新学术成果,立足观众盲点,讲解新材料、新思路和新观点。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时代,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讲解技巧中,对调动观众个人情感、生成理性认知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情境、空间与想象 

捷克博物馆学家贝尼克·斯坦斯基提出“博物馆化”的概念,认为博物馆化是人类对物的一种独特的认知与态度,其本质是将物从现实时空中抽离出来,使“物”转变成“博物馆物”;谢开认为“博物馆化”的表征意义是从原初情景解构与新情景再建构的过程;黄洋指出,进入博物馆的物会经历一系列过程,被赋予各种角色和身份,在博物馆承担新的功能,博物馆化(musealization)意味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变 。在传统“以物叙史”的策展模式下,文物与文物之间的联系、文物对展览主题的诠释度有时并不理想,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历史或逻辑缺环,同时传统博物馆展陈方式的局限,导致文物往往以静态罗列方式呈现,这些都为观众理解文物隐形信息增加了难度,也是博物馆讲解需要着力攻关的方向。

哲学阐释学认为“我们阐释一个文本,是要听到文本对我们说了什么,而文本说了什么,这不是一种现成固定的东西,在文本面前,阐释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参与到文本的言说之中”,讲解员作为阐释者拥有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是公共阐释的“总编剧”/“总导演”,讲解以历史文物为核心的同时,也要注意空间情境和氛围的有效调用,如展厅中多媒体辅助装置、展板、模型、沙盘、半景画等,积极引导,留心观察,有机结合,营造博物馆空间特有的学习情境,还能缓解参观过程中的审美疲劳和身体疲劳。同时,讲解中适时融入情节和故事,可以有效弥补展览叙事的缺陷,为观众创造相关信息的关联,也为观众拓展想象提供了绝妙的空间,正如金姆·赖斯所说,讲故事是历史博物馆的核心形式,故事导览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在人和物之间创造更加整体性或个性化的交互。此外,对于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讲解员也不必刻意回避,过分审慎虽然不会出错,但无形中也错失了深度阐释传播的可能性,在客观陈述的基础上合理推测,并借机抛出探究性问题,真诚的互动交流可以增进观众理解,启发观众深思,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和新意义生发的公共服务新空间。

三、结语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博物馆讲解也面临深刻变革,要与时俱进,创新争优,以客观公正的视角、专业前沿的知识,细腻生动的语言,优雅自如的沟通,落落大方的仪态,鉴往知来的胸怀,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探寻遥远的文明之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来源网络,侵删)

数字化转型中的博物馆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将传统的纸质材料、电子信息转化成具有多媒体性质的可视图像和交互式媒体数据。博物馆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以实物为载体,通过对各种信息手段的利用和改造来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不断发展完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在各领域中得到广泛普及,新形势下的新型媒介为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可能。本文分析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应用的背景、目的、意义,概述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意义,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应用的技术,以及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前景和挑战,总结现有转型成果,提出展望。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信息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在传统的纸质材料和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等途径,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处理后形成新文物实物模型。博物馆数字化的实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够增强参观者对博物馆的整体形象认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逐渐呈现多元化、综合化和数字化等创新特征。

国外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法国巴黎第一家数字艺术博物馆是由当地的私人艺术机构筹建的。在 AtelierdesLumières,每年都会有很多艺术家在此举办艺术展,比如说凡·高名作的展览。该数字艺术博物馆的前身为废弃的铸造厂,通过大量应用投影机和空间音响设备,将各种名作拼接设计,搭配空间排布实现高质量投放,并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打造艺术梦境,让场馆内的场景随着音效不停地变换,在虚幻的场景中提升到馆参观人群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日本有一家数码艺术博物馆,该馆由 520台电脑和 170 台投影机构成,并使用大量传感器驱动,使得艺术品之间未有明显的分割边界。当参观者进入其中时,投影也会随着游客的变化而变化,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感受。韩国最大的多媒体数字艺术博物馆 JEJU 由文体观光部门及文化产业振兴院筹资建立,并于 2020 年 9 月正式对外营业。该博物馆的前身为废弃的音响制造厂,馆内通过光与声的运用,结合传感交互技术与投影映射技术,展现馆内不同的自然空间和相关内容,进而为游客打造一个多元化的艺术空间。从国外博物馆对光电、声音以及图像等数字资源的利用来看,都是通过收集、存储、加工、传播等方式,利用传感交互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来营造逼真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展现艺术作品,让游客沉浸其中。

国内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城市周边游、短途旅游成为人们首选的休闲出游方式。在这一基础上,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成为发展文旅产业的全新动力。以目前取得优秀成果的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为例,故宫博物院成为博物馆数字化成功转型的代表性博物馆。故宫数字博物馆的转型以先进数字技术手段为主,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精美的数字场馆项目。故宫数字博物馆主要是指端门数字馆,该馆在端门城楼附近展示我国关于古代的建筑与馆藏文化,结合数字技术实现场馆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场馆内应用数字绘画,加强文物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拉近游客与文物的距离 ;与腾讯联合开发网络建筑文化游戏,让游客在游戏的沉浸式体验中,全面了解故宫建筑文化,增强游客文化自信 ;场馆内通过机器人导览,游客可以了解场馆的分布信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近年来也用数字化技术,加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设计上,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通过利用专业相机全方位地拍摄馆藏文物和博物馆的空间格局,并将其上传到互联网上,游客可以登录相关网站远程了解文物 ;设计高山流水的小程序游戏,通过游戏的互动体验了解古琴的由来、结构与制作,通过古琴互动体验,展现古代文化 ;通过数字影像技术,由虚拟导览员带领游客感受重庆的市井文化。当前,多数博物馆以传统结合现代的方式,让馆藏文化的展现更加灵活。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而另一些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技术探讨

三维重建(3D Reconstruction)技术

三维重建技术主要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中。当前,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使用到的三维重建技术包括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重建系统、第三代工业 CT 技术以及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四类。从各类技术的使用来看,第三代工业 CT 的价格贵、体积占比较大 ;三维建模系统所需使用的仪器多,便携性不佳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体积小,但不易推广和使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则以普通相机为载体,通过计算机实现三维重建来模拟真实的三维模型。在张家界博物馆中,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明代铜佛像的三维重建,通过影像采集佛像仰拍、俯拍、正拍的角度拍摄得到的基础信息,随后通过影像数据处理的方式,筛选高清画质清晰的照片,将得到的照片合并为整体。利用 Agisoft PotoScan 软件建立模型,在合理控制误差的基础上,实现铜佛像文物修复。

虚拟现实技术 XR

过去,博物馆只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游客提供展览服务,服务的范围有限。在传统博物馆的限制条件下,技术限制、展览限制以及场地限制等问题,导致众多的文物只能在博物馆展出,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物被放置在库房中并未向外展出。如果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不对外展出,群众也无法了解文物的内涵。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下,可以在互联网终端或者是智能终端参观博物馆,进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参观空间。在突破空间限制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博物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摆脱传统博物馆展出限制的基础上,数字博物馆可以向群众展示更多的馆藏文物,有效提高馆藏文物的使用效率。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中,能帮助观众更加清楚地看清文物的样式、结构和纹理,也能深入地挖掘文物价值,以展示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并生动地展示文物。

智能语音导览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与博物馆的结合,智能语音导览成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向。互联网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向好,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成为博物馆导览的主要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公众号、论坛等,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博物馆。以成都金沙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来看,其引进自助导览机和讲解设备,在游客进入场馆区域参观时,游客可以选择租赁自助导览机,跟随内容讲解了解场馆的内容。通过智能语音导览的实现,让公众的参与感与知识获得性有效提升,满意度也更高。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上,依托于数字化资源,实现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文物保护与展示层面,以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采集博物馆音视频、文字等资料,完善藏品资源库,实现信息共享 ;在场馆数字化设计层面,依靠虚拟现实技术、屏幕投影技术等实现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呈现,打造数字化的互动场景,增强观众的体验感 ;在文创产品层面,积极构造 IP 产品,利用博物馆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打造特色的消费 IP,等等。(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博物馆语音导览技术应用的发展和未来

“语音导览”顾名思义为“利用语言和声音进行引导和展览”。中国周朝就已经有“春官”一职,专管收藏王室宝物的祖庙,而“春官”在向周王及大臣介绍宝物时就是充当讲解员一职,可以说这是我国语音导览的萌芽状态。现代博物馆的人工讲解最早起源于1907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率先起用导览人员,随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都相继跟进。到1957年,美国Acoustiguide公司发明了语音导览设备,将讲解的录音存放在专门的设备里,供观众反复播放和聆听。由此,使用设备进行导览的模式开始在全球流行起来。

1988年,中国故宫博物院引入语音导览设备。发展至今,语音导览设备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导览的形式和服务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对博物馆的服务群体而言,语音导览主要分为两大类:散客导览和团队导览。本文基于中国语音导览设备的使用情况,从上述两种类型着手阐述中国语音导览技术应用的发展和未来。

一、散客导览使用情况

散客导览的服务对象为个人观众,该类语音导览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一)前数码化时代

中国第一款针对散客的导览机是卡带式(cassette)导览机,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这款设备无论是外型还是功能都模仿当时流行的随身听设备,将导览节目内容存储在磁带上,观众配合耳机使用。

(二)数码化时代前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inform导览机为代表的初代数码导览机首次将导览节目制作成音频并存放在内存芯片里,它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卡带式导览机。初代数码导览机体积较大,单机重量达到1kg,声音只能通过扬声器外放,游客需要将设备贴近耳朵以聆听导览节目。虽然这样的使用方式比较吃力,但是其键盘输入的方式让观众首次有了“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导览内容”的参观体验,这个概念便是后文提到的“数字点播”功能的雏形。初代数码导览机由于只支持单语种,因此一些大型场馆为了满足来自世界各国观众的需求,需要为每个语种单独配置一批导览机。2000年初,上海博物馆配备了中文和英文的inform导览机各500台,其他语种的各200—300台不等,总计约2000台inform导览机。

(三)数码化时代后期

为了适应观众不断提升的导览需求,以AGWand导览机和AGMini导览机为代表的数码导览机问世。从2002年起,AG系列数码导览机逐步取代初代数码导览机在中国的市场,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外型方面有两种不同款式,其中AGWand导览机有着类似inform导览机的长条形外形,声音外放,类似电话听筒,但是更为扁平,并且带有一定的弧度,这种设计符合人体构造,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AGMini导览机则缩小尺寸,约为手掌大小,没有外放功能,需要使用耳机配合使用。

②重量方面由于内置芯片和外壳材质的升级,这两款设备的重量都比inform导览机轻一倍以上。

③功能方面AG系列导览机在数字点播的基础上增加了多语种选择和自动触发功能。多语种选择功能使得博物馆只需利用较少数量的导览设备,即可实现多语种、高效率的语音导览服务,大幅降低博物馆导览设备储备和运营成本。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在inform导览机逐渐被AGWand导览机替换后,导览机数量减少到1000台左右,极大地节省了设备占地空间和能源消耗。自动触发功能是指通过内植RF感应器自动触发导览机内存储的节目,使得观众无需操作,就可实现边走边自动收听相应内容,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导览体验。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自动触发功能普遍存在精度不高和导览密集区域互相干扰的情况,再加上感应器现场安装调试较为烦琐,因此自动触发功能未能实现场馆普及。时至今日,某些场馆仍旧在使用AG系列导览机,足以证明其在满足观众导览需求方面的普适性价值。

(四)多媒体导览时期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语音导览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的导览需求,多媒体导览设备开始崭露头角。2008年,以Opus导览机为代表的多媒体导览设备面市,这款导览机的芯片支持彩色图片和视频以及各类定制开发的小游戏等多媒体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导览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当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Opus导览机内置的多媒体功能对大部分观众而言尚属于新兴事物,是相当“时髦”的。从此开始,导览进入了多媒体时代。随着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导览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导览节目可按需添加各种类型的图文、视频、地图、互动游戏等内容。以2017年上海气功研究所陈列馆制作的360。互动导览视频为例,通过球形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可以往任意方向旋转和延伸,点击视频内带标签的展品便可以打开相应的讲解界面,将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巧妙融合。这种通过数字模型呈现虚拟展品的博物馆被称为“数字博物馆”。

(五)智慧导览时期

近10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迎来智慧导览时代,其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为“物、人、数据”三者之间架设了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博物馆中的人(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物(藏品、各类设备设施、库房、展厅等)的信息可动态感知,并通过网络汇集,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物—人”“物—数据”“人—数据”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控制,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

智慧导览作为智慧博物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突破了仅呈现展厅展品相关信息的导览内容局限,它能通过互联网,广泛结合导览器的租赁管理、观众信息收集、票务系统服务等功能,在满足观众导览需求的同时,使得场馆管理和导览服务更为便捷、高效。

首先,智慧导览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播放形式。相较于传统导览设备使用键盘输入编号或者通过RF射频触发来播放节目的形式,智慧导览的播放模式增加了地图选择、扫描二维码,或者使用蓝牙感应器进行定点触发,观众可根据自身的喜好自由选择。

其次,智慧导览实现了观众自助租借,节省了人力服务成本。以前的导览设备归还、租借、充电等环节全部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实施,智慧导览设备只需电力供给,观众可通过简单明了的操作说明自行完成导览设备的租借、归还,设备还具备了为内置导览器充电、消毒的功能,无需额外配备专人管理。

第三,智慧导览使后台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系统通过后台服务器连接场馆的网络,管理人员可在后台查阅每台导览设备的实时状态,即充电中、待租中、租赁中等;每台导览机都内置了一枚定位芯片,将导览机的实时位置显示在事先绘制好的场馆电子地图上,便于及时查找观众不慎遗落的导览设备;可以实现导览内容远程写入,节约了技术人员的交通成本;还可以记录和统计观众使用导览机的数据,方便场馆研究和分析观众的参观习惯和展品的受欢迎程度。

最后,智慧导览甚至突破了导览实体设备的局限。很多场馆选择将导览的平台从实体导览机换成App或微信小程序,以迎合更多年轻观众的使用习惯,观众即便不进入场馆,也可通过线上平台获取导览内容,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心畅享。

2010年,美国Acoustiguide公司推出一款名为“Smartour”的导览App,充分利用了当时苹果手机的强大功能,带给观众全新的操作体验。然而,Smartour在中国的推广并不顺利,它有昂贵的制作费用及固定的模板,对场馆内网络要求较高,功能上与多媒体导览有相当部分的重叠,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观众觉得下载一个独立的App专用于单个场馆的导览比较麻烦。前三项阻碍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改善,但第四项则直接导致该导览App项目的推广停滞。

经过数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调研,2018年,微信小程序导览—“小导览”应运而生。与导览App不同,它依附于微信小程序,观众无需下载,可以通过直接扫二维码收听,制作成本和周期都比App缩减了不少,推出后市场反馈良好,一直沿用至今。

二、团队导览使用情况

团队导览是针对团队观众进行的语音导览。在大部分情况下,团队导览主要指服务于团队观众的人工讲解。对于许多大型博物馆或景区来说,为团队观众提供导览服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衡量其综合运营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团队导览的设备也同样走过了一段发展与进化的历史。

(一)单一简陋的大喇叭

21世纪前,博物馆较少提供针对社会团体的人工讲解。而在旅游景区里,常见的导览形式是导游手持喇叭型扩音器进行讲解。这种导览方式较为简陋,大喇叭一般只有开关两种模式,不能调节音量,且必须手持。人们经常可以在热门景点看到一手持喇叭型扩音器,一手举着旗帜的导游卖力讲解的身影。而其弊端显而易见,近处声音刺耳,远处又听不清,团队拥挤时相互干扰,除了导游自己带领的团队以外,周围的人也都被迫“聆听”,导览效果和体验都不佳。

(二)便于携带的“小蜜蜂”

大约从2005年开始,造型相对小巧、易于随身携带的“小蜜蜂”逐渐取代了大喇叭,被用作博物馆团队导览设备。从功能而言,“小蜜蜂”和大喇叭一样属于扩音器的一种,只是因为其体积小,便于携带而被称为“小蜜蜂”。“小蜜蜂”的音量可以调节,其连接的麦克风从最早的有线型发展成了后来的无线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尽管在外观造型和音量控制上较大喇叭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小蜜蜂”的本质依然是扩音器,无法解决团队拥挤时互相干扰的问题。

(三)无线讲解器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无线传输技术进行声音传导的讲解器逐渐取代传统的“小蜜蜂”。目前,博物馆主流无线讲解设备主要使用UHF和2.4G两种技术,即俗称的高频波和蓝牙。UHF的传输距离相对较远,而2.4G的频道选择更多,两种技术各有优势,可匹配不同的讲解需求。两种技术在设备的运用方面差别不大,一般都是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发射器由讲解员携带,可以连接麦克风,接收器由观众佩戴。接收器根据外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需要连接有线耳机,另一类使用耳挂型无线耳机(类似蓝牙耳机)。讲解声经由接收器的耳机直接传入观众耳中。与“小蜜蜂”相比,无线讲解器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是体验的提升。由于声音直接通过耳机入耳,观众就算离讲解员有一定距离,也能清晰听到讲解内容。其次是避免团队间相互干扰。无论是UHF还是2.4G的发射器,都有数十个不同的频道可以选择,不同的频道匹配不同的接收器,不同团队观众佩戴的接收器只会听到自己团队讲解员的声音,意味着当几个不同团队在同一个地点同时参观时可以互不干扰。最后是讲解器功能多样化。有的讲解器可以实现多人发言,即团队里除讲解员以外的成员也可以发言,适合由多个讲解员合作带队或是观众互动频繁的团队;有的讲解器可以存储导览节目,讲解员可以在播放事先录制好的音频内容与人工讲解之间进行自由切换,适合一些参观路线和讲解内容相对固定,但是又需要专人带队的团队导览。

(四)智能分区广播

随着团队导览需求的不断细化,部分高规格接待或VIP团队倾向于既不佩戴耳机接收设备,又能清晰聆听导览内容,因此越来越多场馆开始使用智能分区广播系统进行导览。这套系统主要由讲解发射器、控制器和音频播放设备组成。其工作原理类似无线讲解系统,发射器发出的声音被控制器接收,经由音频播放设备处理后放出。不同之处在于,无线讲解系统的音频信号通过观众佩戴的接收器接收后在耳机上放出;而分区广播系统的音频信号则由事先安装的音响设备播放。这些音响设备被设置在每个需要讲解的区域,讲解员带领团队观众到达一个讲解点位后,通过简单按键操作控制音响公放播放导览音频,团队中的所有人员可同时收听。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团队观众不需要佩戴任何设备,而定位音响的存在又能使不同区域的观众在听讲解时互不干扰。但是这套系统并不适合所有的场馆,因为其对于安装的场地要求较高,一般只适用于室内且讲解区域较为分散的场馆。

三、中国博物馆语音导览的未来

疫情期间,许多博物馆转而提供线上参观服务(又称云参观),导览的需求随着线下观众数量锐减而降低。随着疫情结束,线下导览的需求开始逐步回升,根据目前我国文旅市场的情况,对未来导览发展趋势进行如下展望。

(一)传统导览机需求稳定

语音导览设备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程,尽管各种类型的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导览的本质还是“听讲解”,可以说导览设备所有的功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虽然有部分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持续普及,这类手持式导览机会被逐渐淘汰。但是事实是,参观的观众群体涵盖了全年龄层,其中部分老人和儿童并不是智能手机用户,租借一台语音导览专用设备于他们而言始终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因此传统的语音导览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继续作为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的重要形式。

(二)自助导览功能持续优化

自助导览是以传统语音导览机为基础,伴随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开发出众多便利功能的智能导览租赁系统。传统语音导览机的租借由人工服务实现,自助导览设备不仅可以实现全程无人员服务,还可以对导览柜中的设备进行自动充电、消毒、数据收集、远程管理等,为现场服务和后台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成为越来越多场馆的选择。未来自助导览将在功能方面进一步优化,比如,通过记录分析观众的设备使用情况,根据其参观习惯推荐最符合其参观喜好和需求的展品导览;依据大数据分析,帮助博物馆在众多展品中,选择最具吸引力的展品和叙述方式来制作导览节目。

(三)终端设备简单化

目前最新的终端设备是多媒体导览机。这些设备的操作界面类似手机App,都是以触屏为主,辅以物理按键。相当一部分导览机体积庞大,且功能复杂花哨,观众经常在租赁后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和操作这些设备。随着技术的沉淀和市场的反馈,人们逐渐发现一些烦琐的设计和功能并不能提升观众参观的兴趣和感受,反而为获取讲解服务设置了障碍,因而这类终端设备在功能和外型上都将逐渐“瘦身”,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观众的操作。

(四)微信导览使用率提升

目前微信导览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依赖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来实施免费和收费两种不同类型的导览。有些场馆在微信公众号增设了导览功能菜单,免费向公众提供导览服务。有些场馆开发了专门的导览小程序。小程序制作周期快,便于链接至收费功能,尤其适用于一些特别展览的收费导览项目。对于观众来说,使用微信导览,即使不亲临展馆也能浏览和欣赏展览,聆听导览内容,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云参观”。对于场馆而言,将导览功能添加到微信上,也给场馆的发展带来了便利,无形中将使用导览的线下观众纳入场馆本身的线上用户群,两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保持紧密互动和联系,成为场馆线上生态圈的一部分。微信导览无论从开发设计的难易程度,还是观众使用的便捷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随着国内微信软件使用的普及和其功能的不断扩展,微信导览使用率不断提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五)团队导览服务个性化

目前大部分博物馆接待团队观众时较多使用无线讲解器作为导览设备,少部分室内场馆使用智能分区讲解系统,但是随着团队观众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单一的无线讲解系统或者智能分区系统无法全面适配不同团队的导览需求。比如,有的户外场馆面积较大,且导览点位比较分散,现场讲解员数量供不应求,需要能够全程自动触发的耳挂式讲解器弥补人工讲解服务的不足;一些场馆接待国外观众团体较多,外国观众习惯于边聆听导览边交流的参观模式,需要能够融合发射与接受功能的多人发言讲解设备。相信随着无线讲解器技术的持续提升,团队导览服务将向着个性化、定制化方向不断发展。

(六)内容和服务水准不断提升

除了硬件设备外,语音导览内容和现场服务水平对衡量导览系统的质量同样重要。随着国内文博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观众都有过在博物馆使用导览设备的体验,一些博物馆还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特点,分类设计制作了专门的导览路线和内容。比如,上海博物馆分别针对5—8岁和9—13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两册少儿导览探索手册。少儿观众可以依据手册的指引,通过聆听导览,打卡趣味任务,来自主完成展区探索。未来观众对于导览节目内容的质量和现场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场馆在制作导览内容时会从展品选取、文稿撰写、音频录制、数码化以及后期的多媒体制作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考量,并不断提升质量标准,使导览内容兼顾知识性与娱乐性。同时,场馆也会进一步加强针对现场导览服务人员的培训,最终形成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给观众带来更优质的导览体验。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中对博物馆的教育有如下描述:“若典藏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因此,博物馆不单纯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和研究机构,更是有着沟通桥梁作用的文化教育机构,语音导览是发挥这种桥梁作用的重要手段和保证。中国的语音导览技术从最早的录音机加卡带的导览机到今天各种结合数字技术和无线技术的终端设备以及各类线上导览,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本文按照散客和团队两种导览模式,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导览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回顾了各项技术的出现、运用和更新,最后对语音导览在国内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的发展依赖的是需求的增长,所有的设备和系统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相信中国的博物馆从业者会不断吸取经验,持续更新发展,为观众带来日臻完善的参观体验。(来源网络,侵删)

博物馆讲解新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面临着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传统的博物馆讲解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博物馆应积极创新讲解模式,提升参观者的体验。现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的创新模式,包括虚拟导览、“AI+AR+博物馆”和互动体验等,旨在为博物馆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讲解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讲解模式的演变

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讲解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博物馆讲解模式以文字说明、音频导览等方式为主,然而,这种单一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参观者多样化的需求。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模式呈现出多元、互动、创新的特点。

虚拟导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虚拟导览是数字化时代博物馆讲解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武汉自然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武汉自然博物馆推出了AR导览服务,参观者通过AR眼镜,仿佛可以回到远古时代,目睹侏罗纪马门溪龙化石重现生机。这种实景展示不仅可以让参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观览体验,还能将展品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为参观者带来更多启示。通过虚拟导览,博物馆不再受限于实体建筑空间,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参观者的体验感。

苏州博物馆的AR导览服务也为参观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2021年国庆期间,苏州博物馆西馆推出AR导览服务,参观者通过AR眼镜即可欣赏汉代的建筑、穿上汉代的服装,这种时空交错的体验让参观者能够在当下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领略历史文化的多样风貌。虚拟导览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历史的再现,使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文物蕴含的丰富内涵。总之,虚拟导览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AI+AR+博物馆”模式:个性化与互动

“AI+AR+博物馆”模式为博物馆讲解带来了独特的个性化与互动体验,通过融合人工智能(AI)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让参观者与文物亲密接触,提升参观者的体验。增强现实技术为博物馆讲解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手机或AR眼镜,参观者不仅可以在实际场景中看到虚拟的展品,还能与其互动,有效增强了参观者的参与感。以湖北省博物馆的AR导览服务为例,参观者戴上AR眼镜后,古生物仿佛“活”了起来,营造出了独特的观展氛围。

AI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讲解更趋个性化。AI系统可以根据参观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讲解服务。例如,当参观者对某个历史时期或特定主题感兴趣时,AI系统可以为其精准推荐相关的展品,并提供深入的解说服务。这种个性化的讲解模式让每位参观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武汉自然博物馆的AR导览服务不仅提供古生物的生动展示,还结合AI技术,根据参观者的反馈和兴趣,智能调整展示内容,有效提升了参观者的观展体验。这种模式下,博物馆不仅是传统的陈列场所,更是一个与参观者深度互动、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文化体验中心。“AI+AR+博物馆”模式下,还可以实现多语言翻译、视觉辅助等功能,有效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参观者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和手势与文物互动,同时享受实时的多语言解说服务。这一特点在面对海外参观者时显得尤为重要。“AI+AR+博物馆”模式以其个性化与互动性的特点,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加深入、有趣的观展体验。通过AR和AI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展示和个性化讲解,将博物馆由传统的陈列场所转变为文化体验中心,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互动展览:沉浸式体验

互动展览的兴起为参观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这一模式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可以让参观者深度融入文化艺术世界,与展品亲密互动,带来了更加生动、有深度的参观体验。互动展览还可以有效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例如,在某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展览中,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或手势操作与虚拟展品进行互动。这一模式使参观者不再仅仅是文物的旁观者,而是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促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展览内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参观者创造出更为逼真的文化场景。在博物馆的历史展览中,参观者戴上VR头显,仿佛可以穿越时光,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360°全景展示,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当时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陈列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动场景。互动展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提升参观者的观览体验。比如,在艺术博物馆的画展中,参观者通过AR眼镜,可以看到画作的创作过程,让参观者深入地理解艺术品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互动展览的兴起标志着博物馆参观体验的革新,为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形式,还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

▚创新讲解模式的优势

深度个性化

通过融合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和其他先进技术,博物馆讲解能够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参观者提供定制化的文化体验。通过AI技术,博物馆可以为参观者提供更个性化的讲解服务。AI系统通过分析参观者的兴趣、偏好和交互反馈,可以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参观者的体验。例如,在博物馆中戴上智能耳机,AI系统可以针对某个历史时期或特定主题进行深入讲解,使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参观者的体验。通过AR眼镜或移动设备,参观者可以获得在现实场景中观览展品的虚拟体验,从而加深对文物的理解。例如,当参观者站在博物馆的特定位置时,通过AR技术可以感知其所在的位置并提供相应的信息,使参观者能够看到虚拟的历史场景或与文物进行互动。这种交互体验不仅满足了参观者的好奇心,还为他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独特的参观体验。深度个性化还表现在语音导览、互动游戏和个性化展示等方面。博物馆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实现与参观者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互动游戏,可以加深参观者对文化历史的理解。总之,通过AI、AR等技术,博物馆可以为参观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有效提升参观者的体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参观者的满意度,还有助于丰富其文化体验,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模式的创新发展。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动能。博物馆通过整合各类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等,不仅丰富了展示手段,更在文物传承、互动体验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力。通过AI技术,可以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从而为参观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解说服务。例如,通过AI技术,博物馆可以根据参观者的兴趣为其推荐相关文物,设计个性化的参观路线,提升其参观体验。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还有助于实现文物信息的智能化传播。通过AR眼镜或移动设备,参观者可以在实际场景中看到虚拟的展品。这种交互式的体验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更使得博物馆成为融合了虚拟与现实的文化空间。例如,在湖北省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通过AR眼镜看到古生物“活”起来的场景,有助于加深其对文物的理解,提升参观者的体验。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文物得以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例如,Rokid采用S2B2C模式的AR眼镜,参观者只需佩戴简便的设备,就能够在任意地点享受高质量的博物馆导览服务,增强了文物的可视性。总之,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使得数字化时代的博物馆讲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模式。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博物馆突破了传统陈列的局限,使得文物得以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推动了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

▚数字赋能:博物馆讲解模式的转型

智能化引导的深度讲解

智能化引导以深度学习为基础,通过分析参观者的历史兴趣、文化背景、学科背景等多维度数据,实现了精准的深度个性化讲解。例如,通过智能导览系统,可以分析参观者的历史浏览记录和学术背景,从而为其提供更深层次、专业化的文物讲解服务,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品的内涵。智能化引导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实现与参观者的互动交流,并为其提供更深层次的讲解服务。这种模式下,参观者不再仅仅只能通过触摸屏幕获取信息,而是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实现与智能系统的真实互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水平,还有助于参观者深入挖掘文物的内涵。例如,当参观者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幅绘画作品时,他们可以直接向智能系统提问:“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系统将通过语音回应进行详细解答,使参观者更全面地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智能化引导的深度讲解将博物馆的数字展示推向了新的高度。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者可以在实际场景中欣赏虚拟的文物展品,文物得以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例如,在博物馆中展示的一件古代陶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者不仅可以将其放大、旋转,进行近距离观察,还可以“穿越”到陶器生产的历史时期,深入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这种展示方式有助于加深参观者对文物的理解,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在智能化引导的深度讲解模式下,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陈列场所,更是一个智慧化的文化体验中心。通过个性化引导、互动体验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文化体验,同时也能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跨区域互动

跨区域互动是数字赋能博物馆讲解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这种创新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将不同区域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整合起来。博物馆可以通过AI技术分析参观者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当一位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参观者进行参观时,AI系统可以根据其历史浏览记录精准推荐相关文物,并为其提供深度讲解。通过AR技术,博物馆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通过佩戴AR眼镜或使用移动设备,参观者可以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拓展文化视野。通过在线互动平台,可以实现跨区域互动,参观者无需亲临博物馆,通过网络即可参与博物馆的线上活动,并与其他地区的参观者分享文物知识和互动体验。这种跨区域的线上互动使得文化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跨区域互动不仅为参观者带来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加强了文化交流,还为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模式的创新为参观者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虚拟导览、“AI+AR+博物馆”和互动体验等创新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参观者多样化的需求,还有助于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中保持活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讲解模式将不断演进,为参观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来源网络,侵删)

在研学之旅中,遇见IndoorLink无线讲解器

游与学,相辅相成。春末夏初,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研学之旅中,IndoorLink无线讲解器陪伴孩子们奔赴诗画徽州,深度领略自然与人文的瑰丽神奇。

无线讲解器
在古色古香的水墨徽派建筑前,孩子们合影留恋

当代研学旅行正方兴未艾。学海无涯,无论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假期研学,还是面向在职员工的商务研学,因需求而生,助力着个体的可持续成长。作为智能导览设备,无线讲解器与研学有着天然适配度,小巧轻便而功用灵活的特点,让它成为研学培训工具的不二之选。

无线讲解器:研学旅行的理想

无线讲解器具备一对多高效导览功能,不仅确保了团队行程的高效组织和即时通讯,还能有效降低成员走散的风险,为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无线讲解器最远已实现400米的通讯距离,并且具有超强穿透力,能胜任复杂的建筑环境,即使存在跨越层、架空层或是障碍物密集,也能稳定通讯,强抗干扰,信号不中断和卡顿。

队员不必紧随,能远距离接收讲解内容,不用担心掉队,从而创造出宽松有序的研学体验。

导游讲解器

IndoorLink:智能降噪户外更友好

旅游、参观,大多在户外进行,降噪成为刚需。IndoorLink使用AI智能降噪技术,在户外研学场景中表现出色。它能够动态过滤环境噪音,实时降噪,只留人声,哪怕环境吵闹喧嚣,也能清晰讲解和收听,从而契合孩子们活泼的天性。

区别于使用低成本降噪方案的产品,IndoorLink音质饱满清晰,人声还原度高,避免了声音过度压缩导致的失真和刺耳,带来悦耳生动的听觉体验。

一对多讲解器

舒适,永远是第一考量

研学与普通参观不同之处在于,研学周期较长,通常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相对于为时仅几个小时的参观游览,更注重长时佩戴的舒适度,对材质和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IndoorLink使用人体工学,柔软亲肤耳挂,体量轻小,如空气般无感,久戴不累耳。另外,不同于通常讲解器仅限右耳佩戴,IndoorLink支持左右耳切换,能照顾到单侧耳朵听力不适的队员,同时减轻长时间单侧佩戴的不适感。

在音质音量上,采用无震感非入耳传音技术,加大了入耳的有效音量,音量更足,同时减少了对耳膜的冲击,有效保护学员听力健康。

研学旅行

虽小却大,未来可期

在国际研学项目中,翻译功能不可或缺。IndoorLink通过连接翻译设备或配备副讲翻译员,可实现实时翻译服务,甚至支持多语言同声传译,轻松跨越文化障碍。

讲解器虽小,却有着大能量。无线讲解器不仅是领队老师的得力助手,也为学生们带来了温暖守护,但它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的联动,它能解锁更多应用场景,延伸出无限可能。在研学之路上,讲解器与我们一起,进步没有终点。

神助攻!无线讲解器,锁定博物馆打卡和智慧导览

无线讲解器,又称电子讲解器、导游讲解器、团队讲解器及一对多讲解器等,是便携式智能导览工具,以一对多无线通讯技术为核心,重塑着景区、博物馆的参观游览体验,助力场馆智慧化建设。

无线讲解器

无线讲解器的构成与体验

无线讲解系统由发射器与接收器组成,传统讲解器可能还需要连接麦克风。讲解员通过发射器讲解,游客则佩戴接收器耳机,即使相隔一定距离,也能清晰即时地收听,不必紧随,无惧掉队,参观更随性自由。从博物馆的静谧长廊到喧嚣的旅游胜地,无线讲解器正成为人们参观打卡的神器。

告别噪音,静心参观进行时

以往,扩音器的轰鸣或讲解员的竭力呼喊,不仅影响游览效果,更对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噪声污染。无线讲解器的问世,如同一场静音革命,让导览讲解像手机通话般轻松传达,并能有效隔绝背景噪音,为自然人文胜地带来宁静和谐。

一对多讲解器

强大的一对多团队管理

今天,众多旅游景点与博物馆纷纷引入无线讲解器,通过免费或租赁的方式,提供给游客使用。讲解器操作简单,开机即用,只需调节适合的音量,老人孩子都能很快上手。另外,讲解器还具有强大的一对多团队管理功能,如一键配对、一键静音、批量关机等,运维高效便捷。

现代无线讲解器不断加大高科技含量,比如,支持无限频道无惧串频,多个团队能同时同地参观,互不干扰;通过蓝牙连接翻译机或配置副讲,可开启同声传译,从而轻松跨越语言障碍,构建全球化、国际化的旅游环境。

导游讲解器

科技+时尚的双重赋能之下,无线讲解器不仅在外观造型上更小、更轻,设计感与质感并重,在功能集成与应用场景上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轻量化设计满足便携需求,到功能的整合扩展,覆盖研学教育、同声传译等多个新领域,无线讲解器正逐步走向平台化、生态化的发展态势。

智慧旅游让“诗和远方”更具魅力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广场上,松花江光影秀精彩上演;陕西咸阳秦文化数字光影演艺空间演绎秦朝风华;武汉黄鹤楼的夜间光影秀致敬广大劳动者……五一假期,“科技+文旅”融合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消费新亮点。

  假日前夕,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资源开发司在杭州举办全国智慧旅游培训班,强化智慧旅游的人才支撑,促进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而智慧旅游是“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结合度最高、最深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积极打造互动性与沉浸感并存的新场景,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这是丰富体验的智慧

  今年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航。船上的设施可以充分满足游客的生活、休闲需求,被誉为“海上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爱达·魔都号是全球首艘5G智慧邮轮。“基于5G信息网络和卫星技术,爱达·魔都号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手段,实现了海上通信和邮轮服务的全面升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介绍,“通过创新搭建‘5G+卫星’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爱达·魔都号在船头、船尾处架设VR相机进行慢直播,游客可以在室内欣赏海上美景和邮轮行驶情况,还能在船舱观看精彩节目。”

  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第一批30个“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第一批42个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展现了各地智慧旅游发展的最新实践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4D+6面”全景影院立体还原长征场景,让观众感受血战湘江的战火纷飞;在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打造如梦如幻的沉浸戏剧体验空间……不断涌现的智慧旅游新产品,让游客的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老厂区、老街区变身网红打卡地,工业遗存成为文化新地标。春节假期,北京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正式营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在项目打造过程中,我们引入科技、文化元素,融合未来科技乐园、主题秀场、艺术展览业态,打造了八大沉浸主题体验区、六大创新消费综合区,赋能城市更新,助力工业遗存改造。”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总经理吕晓卓介绍。

  这是文化创新的智慧

  智慧旅游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也在更好保护传承、创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沉浸式数字展”现场,借助数字技术,古代女性图像在四周若隐若现,游客置身其间,仿佛与古代女性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展馆内,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变幻的屏幕,时而模仿古代女性的动作姿态。“通过展览,我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女性的生命群像,内心很受触动。”广州游客戴女士说。

  夜幕降临,文旅演艺项目《今夕共西溪》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上演,一排身着传统古典服饰的少女撑着油纸伞在桥头翩然起舞,长桥之上,光影变幻。《今夕共西溪》以西溪实景为舞台,讲述了南宋礼部尚书洪皓出使金国,以文止战,被扣北国15年仍坚守初心使命的故事。

  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总监杨艳荣介绍:“我们在项目打造过程中结合自然生态景观,将西溪美景、人文雅致与科技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宋韵实景大戏。”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需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更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认为,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能够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感知美好生活。

  “你好,文学之树,沈雁冰有多少个笔名?”“沈雁冰的笔名约有116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30多个……”在浙江文学馆数字体验厅“对话文学之树”项目前,不少家长和小朋友大声提问,基于文学大数据平台及大模型驱动的“文学之树”一一作答;在“一木一石”数字大屏前,游客只需动动手指点击屏幕,就能了解鲁迅等文学家的行迹图、朋友圈……依托文学数字化应用,浙江文学馆不仅成为亲子家庭读书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地。

  作为浙江文学馆文学数字化体系搭建方,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余靖静说:“数字化让文学生动可感,文学让数字化更具人文关怀。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学体验,给‘文学+’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是管理高效的智慧

  游浙里、一码游黔东南、数字故宫……当前,各地景区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已逐渐普及,通过一个个小程序、APP,不仅能让游客便利获取“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还能让旅游管理更加高效。

  在云南丽江古城,5G无人机智慧机库通过自动巡航、返航等功能为景区安全防控、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撑;安徽黄山风景区通过实时客流监测、实时天气预测等,为游客打造一体化旅游服务系统……

  不少景区还通过智慧旅游项目提升适老化服务。去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老年旅游典型案例推荐遴选工作,其中不乏景区适老化智慧旅游导览系统升级、上线关怀版APP等案例,让老年群体享受更便捷、更有温度的智慧旅游服务。

  近年来,杭州市以“城市大脑”为载体,以让游客“多游一小时”为主要目标,聚焦景区入园、酒店入住、游览转场等游客排队场景,推出“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数字旅游专线”四大便民服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城市旅游服务。

  2023年,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杭州向全球发放100万份亚运文旅大礼包,市民游客可通过“亚运PASS”数字化平台,兑换杭州地铁通票、景点门票。活动期间,有492.7万人次享受了惠民权益,直接拉动消费约6.3亿元。

  “2023年杭州数字文旅企业共1189家,涵盖数字文化内容生产、数字旅游体验服务、数字文旅技术服务等类型,产生16.6万个就业岗位和2145.5亿元营收。”杭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杭州市旅游经济实验室)主任周围介绍,“今年,杭州启动实施数字文旅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进一步用文旅连接其他行业,用数字化赋能百业。”

  对于智慧旅游接下来的创新与发展,王志勤建议,要进一步鼓励适配旅游场景的产品、技术研发,推动场景与技术深度融合;打通数据采集标准,构建一体化旅游数据平台;打造技术提供商与旅游行业单位的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供需两侧协同创新;推动旅游景区形成数字化建设规划意识,引导景区培养复合型人才。(来源网络,侵删)

景区导览技术,智慧旅行新体验

在数字化时代,出游探险已不再只是脚下的路和手中的地图那么简单和原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景区导览技术正以一种既智能又趣味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有迷路的烦恼,也不必担心错过精彩的见闻,在陌生而美丽的景区,尽情探索自然与人文的奥秘。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些神奇的导览“小帮手”。今天,我们来一起揭秘这些高科技小伙伴。

无线讲解器

AR导览:虚拟与现实的梦幻交融

增强现实(AR)技术,就像给双眼戴上了一副魔法眼镜。只需通过手机或特制的AR眼镜,眼前的景色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历史古迹旁,虚拟的古人仿佛穿越时空,向我们讲述千年前的故事;自然保护区里,轻轻一点,屏幕上的小动物便活灵活现地跳出,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习与娱乐完美结合,每一步探索都充满惊喜。

无线讲解器轻巧便携的打卡神器

告别传统笨重扰民的扩音设备,导游/讲解员使用小巧轻便的讲解器,引导游客参观游玩,成为景区的新常态。游客佩戴接收耳机,无须操作即可收听到清晰的讲解介绍,不会制造环境噪音,也不会受到周围噪音的影响,在人多密集、吵闹喧嚣的景点尤其适用。目前市场上讲解器的最大通讯距离已经达到400米,游客无须紧随讲解员也能收听,不必担心掉队,参观更轻松自由。

一对多讲解器

景区导览APP:一机在手,游遍天下

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而各大景区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导览APP。这些APP集导航、解说、购票、餐饮推荐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出行的全能助手。通过GPS定位,APP不仅能提供精确的路线指引,还能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推荐最佳游览线路。更有互动游戏和拍照打卡功能,带来满满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无人驾驶观光车:轻松享受沿途风光

在一些大型景区,无人驾驶观光车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高科技观光车配备了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安全、平稳地带领游客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车内的多媒体屏幕同步展示沿途风光的历史背景和有趣故事,让你在享受舒适旅程的同时,也能深度了解所见所闻。

景区导览

随着科技的进步,景区导览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旅行体验。无论是AR的奇幻之旅,还是无线讲解器的贴心陪伴,抑或是智能APP的便捷高效,乃至无人驾驶观光车的轻松惬意,都在不断刷新着我们对旅行的认知。

在这个科技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时代,带上你的好奇心,跟随这些智能“小帮手”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智慧旅行吧!

以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导游是伴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成长的职业。导游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旅游业繁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旅游业作为一个传播美好、传递幸福的行业,导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应急应变能力,对保障旅游者安全快乐出游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极个别导游的不规范、不文明行为引起游客的不满和投诉,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研学游、低价游欺骗诱导暗藏陷阱位列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第四位。甚至一些极端舆论还出现了对导游“污名化”倾向,这对导游的职业发展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导游的职业素质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每一个游客体验和感受,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需一大批优秀导游。4月1日起新版国家标准《导游服务规范》(以下简称“新版标准”)正式实施。这无疑是对当前导游服务水平提升的一次有力推动。它不仅体现了国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行业监管的决心,也映照了旅游市场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对于进一步规范导游服务行为、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引领导游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是以标准化进一步规范导游服务行为。标准化的核心在于制定和实施统一、有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新版标准规范了相关表述,更新了导游服务能力要求,优化了导游服务内容要求,增加了出境游领队服务要求及突发事件和常见问题的处理等内容,这些准则和规范涵盖导游的职业操守、服务流程、语言表达、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标准化规范,可以确保导游在提供服务时遵循相对统一的标准,减少服务质量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加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标准围绕新时代旅游业的新变化、新业态、新需求以及对导游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新增“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价值观要求,新增“引导旅游者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增加出境游领队服务特别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跨境旅游的相应服务。这些不仅会进一步促进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也将对今后导游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积极作用。

  二是以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导游工作的本质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标准化是保证导游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新版标准对迎客、交通、住宿、用餐、游览、购物、文化娱乐和送客等服务都作了详尽要求,可以有据、有序、有效改善和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新版标准完善了导游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机制,提出在旅游行程结束后,应对导游服务能力、服务表现、入出境服务进行评价,对突发事件和常见问题处理情况进行评价,并设计了“导游服务评价表”,便于操作、评价、反馈。

  新版标准建立了导游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强化导游服务监管,定期对导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确保导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一方面,加强对导游服务的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对游客的投诉进行及时、公正的处理,对违规导游进行严肃处理,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此外,新版标准还对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常见问题也提出了基本的处理方法,规范了长期困扰旅游企业的面对意外突发且不可控事件时的处理程序,可以较好地保障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导游等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是以标准化进一步引领导游成长发展。新版标准除了指导、评价、监管导游服务过程,也为导游职业生涯成长与发展指明了路径。新版标准要求,导游应不断总结、交流带团经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而获得更高的职业等级。

  实际工作中,导游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沟通协调、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促使导游在职业行为上更加成熟和规范,也会成为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新版标准明确了导游职业发展路径,提升了专业素养要求,为导游提供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成长方向,鼓励导游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旅游知识、服务技能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使他们职业发展更有目标和动力。这对于激发导游的学习成长主动性,无疑是有利的。

  新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旅游企业和导游对新版标准的接受和使用程度。新版标准是推荐性而非强制性标准,各地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旅游企业、导游的沟通,实施新版标准时,应充分听取企业和导游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和导游提供更多培训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逐渐适应新版标准,从而更好地理解、接受和使用。

  二是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导游服务可能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合格的、高素质的导游数量紧缺,需要充分尊重地域差异性,因地制宜推进新版标准的实施。

  三是灵活性和创新性。旅游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游客的需求和期望在不断变化。因此,导游服务行为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导游工作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加强正面宣传,让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导游知晓,让社会各界了解;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导游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问题,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来源网络,侵删)